十年后

1998 - 2018.  刚读完《爱有多少》, 想着写篇随笔想象下十年后的自己。

十年后的我,对于现在,应该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想念呢?也许大学的生活大多都模糊了吧,像是被冲淡的水粉,或是被刻意调低的色彩饱和度,日子沿着没有刻度的卡尺,飞速划过。

你会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吗?你找到了容身之所吗,抑或是继续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

但这些也都没那么重要了吧,想当一个自由职业者,经济富裕,有着读书与写作的闲暇,并非要定居于某一个特定的地方,以我对你的了解,游荡可能是一种更恰切的形容。

有没有他人的陪伴,或者家庭的确立,哎,实在难以想象那样的你。

我在十八岁那年,丧失了某种形式的结果,在临近二十的今天,又意识到不如愿的结果或许更适合现在的自己。说不清是环境塑造心态,还是主动的试探与同化。但不可置否的是,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自己的未来必然会不断重复这一富有暗示性的过程,很多事在过去便已经被悄无声息的注定,它们只是等待着一个暗号,或是一阵脚步声的到来。

但其实,我觉得当你面对这些结果时,或许应该时刻提醒着自己,事与愿违,或者努力为能换来理想的结局,这只说明这已经是最佳的选择,总有一天你会庆幸当时未能如愿。这是书中的话所启发我的。

不知道你还是否记得,现在的我一直活在被丧失感吞噬的恐惧之中。害怕自己变得平庸,碌碌无为,接受不了总归到来的宿命,只能妄自菲薄,苟且度日。但讽刺的是,正如只有盲人才不会产生对失明的恐惧,往往在得到这等不如意的结果时,才能真正放下心头的颤栗,我想,那时的你,应该已经更加切身地领略到这些话的含义了吧。

不能去依靠他人,不想让自身变得软弱,能自己解决就绝不麻烦他人,这几年来,我一直维持着这种全身绷紧的姿态,构建出一个看似强硬实则无用的躯壳。说到底,都只是借口,害怕被他人抛弃,所以要做好被抛弃也能安然无恙继续生活的心理准备,如同刺猬一样,狼狈地打着滚。豪猪不相容,每当想到这些话,脑海中总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这个词语,可能在几年前得知这个理论含义的同时,我也就披上了这样的外壳。很抱歉,现在的我还是软弱到离不开这样的躯壳,我希望你能实现这个心愿,但又不由自主地想到,这样的希望会被某种不详扭曲成自我写照的讽刺。

谈谈其他的吧,比如说True AI。人工智能在18年仍是非常前沿与理论性的词语,或者说,它仅仅作为一个意象来起到装饰性的作用。每个公司都需要这个标签、这种标榜来凸显内涵。但我觉得,在真正富有知性的AI被创造出后,这一切都将不同于以往。不知道十年的时间能否诞生出这样的无机生命,至少现在的我仍对知性,人格与记忆的诞生与演变有着异常的执着与好奇。如果你能见识到这近乎奇迹的一切,那我相信,这其中一定能给予你探明自身存在意义的答案。 True AI的诞生需要近乎人类的体感,需要克服单纯数学上的链式反应,才能获得潜意识下的共鸣与即视感:目前的我只能推理到这一步,希望未来的你能够补全后面的拼图。

有些扯远了,其实我对你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无论是怎样的环境,你有着敏锐的嗅觉,来捕捉生存的气息,只是这不一定是优势罢了。啊对了,希望颈椎肩膀与膝盖这类职业病问题,在你所处的时代能有根治之法,虽然这又像是一个新的暗示,就不只是一语天成还是一语成谶罢。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