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关于喝酒的故事

原创

作者.遇见星语

今天聊聊关于喝酒的话题,以及我与酒的故事。

酒文化在我国一直源远流长,古代的文人墨客,近代的商甲旅人,尤其现代人,无论当官经商还是平民百姓,人们都喜欢。婚姻喜事庆祝喝,老人丧事斟酌喝,生子满月高兴喝,新房上梁乔迁喝,高考中榜筹谢喝,亲朋好友相聚喝……

这要是想喝酒呀,随便一个理由都可以来一杯,比如现在我可以用纪念写这篇文章开心为由头,倒杯酒,就袋五香花生米,还有一碟胡萝卜丝,就可以咪一杯。

随笔:关于喝酒的故事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

遥想当年我第一次喝酒的情形,这有菜有杯已经很不错了。

记得那时我才七八岁,严格来讲也称不上是喝。就是去商店打酒,从家里拿着一个空酒瓶,也不是真正装过酒的酒瓶,而是当时卫生院给人吊完水后的盐水瓶,橡皮塞口,有时用一小截蔴杆做塞子。

那时父亲好酒,一从外面回来,就给我一元钱去打一斤酒,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叫打酒,那时的酒是散装的。用毛竹筒子做成一两、二两、半斤、一斤的量筒,打一斤,就用这竹筒子从商店里的大瓦罐酒缸里舀,由于竹筒是商店老板自制的,不同的量筒打的一斤多少,是不一样的,但也没人计较。

酒只要八毛钱一斤,我们称之“八角冲” (方言)。父亲每次给一元,我还有两毛钱小费,但母亲常常要我带一打火柴回去,剥削我的小费,这时父亲就另外偷偷给我一毛钱。我每次打酒回来路上,就偷偷地拔开塞子,尝两口,有点辣,但好喝。那时是高梁酒,每次不敢多喝,怕父亲看出来。可是每次路上都要喝几口。

三年后,二妹知道了,有时与我争这一差事,常常与她石头剪刀布,有时干脆俩人一起去,路上也就一起喝,一人一口,也常常为谁一口喝多喝少争论不休,常常一瓶酒到家要少两三杯,这话是父亲有次在喝酒的时候说的,好在父亲没有追问,他大概压根就没往我们身上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去外地上高中。

(其实那时父亲是有意在培养我们的酒量,这是后来我们长大时父亲才说的,他说你们都会喝酒,我才更有好酒喝,老人家真是英明!)

而我真正坐到桌上喝酒是二十一岁,那时总厂在镇外一农庄办了个分点,一天我随几个工人师傅去分点,中午在那吃饭,其中金师傅喜欢喝酒,加上我们的事情提前做完了,吃饭时,有人买了几瓶酒。

金师傅他们喝酒时,有人提议每个人都喝点,当时不知道,后来才明白,他们是怕上头领导知道了,找麻烦,心想法不责众吧。

倒酒时,有人特意点名“X会计,你也喝一杯。”当时一杯其实是一小碗,没有酒杯,用小碗代替了。我推辞不掉,便喝了一小碗,酒名好像叫什么特曲,后来又被他们倒了一碗,又喝了。

最后还是王师傅拦住了他们,说姑娘家不能再劝她喝了,多了,回去不好交待。我也就乘机下桌吃饭了。

从那以后,就常常喝酒,也没醉过,也许真是像人们说的量大,品好。但再能喝的人,如果不注意也会醉的。

我第一次醉酒,是在七年前,那天小弟从杭州回来了,中午在我家吃饭,武哥他们已在合肥,只姐弟俩喝酒。那天小弟说”大姐,人人都说你能喝,今天我俩慢慢喝,较较量。”

那天见到小弟很高兴,加上自己也有一段时间没喝酒了,就爽快地答应了。

中午,我烧了丰富的菜,也炖了汤。我们喝的是迎驾贡酒,他一杯,我一杯,边喝边讲着,他讲杭州的生意,我讲在公司的情况,又讲父亲在世时的情景,话讲了很多,酒也喝了不少,开了两瓶喝完了,原来剩下的半瓶也喝了,正来准备开另一瓶时,公司打电话来了,说下午有一批货要出厂,我是总检,验货是我的职责,这时己是下午两点,喝了近两个小时。当时在一私企,职工多数是陪读家长,上班时间自由,只要把事情做好就行了。

接电话后,与小弟说明原因,没吃饭便去了公司。结果,在验货时,头昏昏的,只好强打精神,但还是出了问题,我竟将一枚小剪刀遗留在包装箱里,当时不知道。

第二天下午,收货方反馈来信息,提到这一情况,虽然没有造成实质性损失,但我非常后悔。

从那以后,便再也不与人较量攀喝了,现在也极少喝酒了,除非在节假日里。

酒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饭桌上有它热闹,能活跃气氛。但多了就伤身也误事。因此喝酒要适量。

今天关于喝酒的故事分享到此结束,希望友友们喜欢。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关于喝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