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野圭吾的经典名著《白夜行》,曾埋下很多需要读者去拆解的小包袱。
比如,文中通过刑警笹垣润三之口,道出主人公雪穗的母亲之死,是他杀。
可并没交代谁是真正的凶手,但是通过一些蛛丝马迹,你应该可以猜出,凶手正是雪穗。
她自幼丧父,家境贫寒。
她想通过弑母,来摆脱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来为自己找到一个更好的家庭。
看完《白夜行》,你可能会感到背后发凉,唏嘘人性的种种黑暗。
但是你会庆幸,毕竟是虚构故事,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孩,对母亲惨下毒手,这只是悬念小说重口味的调剂品。
这种恶,被禁锢在字里行间,只是被读者消遣而已。
可当现实中,出现了雪穗的原型,你会有何感想?
2.
12月2日晚,湖南益阳湖山镇,发生了一起惨案。
12岁的小康,在家里抽烟,被母亲发现。
母亲是个暴脾气,拿起皮带一顿狂抽......
突然,母亲发现,小康的眼神闪现一丝无法形容的异样,还没来得及解读,小康便冲入厨房,出来时,手中拎着她经常使用的菜刀。
没来得及说什么,感觉腹部撕裂的疼痛,鲜血喷涌而出......
一刀、两刀、三刀,小康没有收手,只到第二十刀。
母亲意识到,一切已经太晚,世界却变得煞白,一颗黑色的星星,从天际滑落,电光火石之间,过往在眼前漂浮。
小康刚出生时的卷发;吃奶时贪婪的小嘴;从床上跌落留下的疤;以及此时此刻那张凶狠的脸.......
这些画面快速褪色,最终混沌与苍白之中。
母亲去了,小康拿起她的手机,玩了几把游戏,然后以母亲的名义,给老师请了假,说孩子生病,明天可能上不成学了。
带着二岁的弟弟,在母亲尸体隔壁的房间睡觉,直到警察找上门来。
如果只是一刀,可能是小康的情绪应激,那么多刀,到底泛滥着怎样的仇恨?
如果说小康的残忍让我们倒吸凉气,那么在事后的从容,则让我们有种不可承担之痛。
一个仅仅12岁的孩子啊,小学还没毕业......
3.
说起弑母,不得不提轰动一时的,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
2015年,高材生吴谢宇,在住处杀死母亲,为防止异味散发,在淘宝购买了一系列用品:手术刀、塑料薄膜、活性碳粉、杀虫剂......
将母亲的尸体处理、包裹,变成了一具木乃伊。
事后,用母亲的手机,向众亲人借钱,谎称母子二人将一同前往美国留学。
筹得140万元后,逃之夭夭。
事发大半年后,警察才发现吴母尸体,而此时的吴谢宇早已不知去向,至今仍未归案。
情智双高的吴谢宇,曾是母亲的骄傲,性格孤僻的母亲,只有提到儿子时,才会展露出一丝笑意。
可就是这样的“天之骄子”,竟然化身恶魔,不仅亲手将母亲葬送,还拿着骗来的巨款,去找他心爱的女朋友—— 一名性工作者。
如果说,人性本善,为何善良的种子,会生出如此恶毒的果实?
如果说,地狱之路,必有撒旦的指引,那么一直处在“真空”环境的吴谢宇,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罪恶?
4.
小康是学渣、吴谢宇是学霸,但是两人却不约而同,成为“弑母者”。
除了极端的个体心理、以及母亲的苛求外,另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
父爱的缺失。
小康的父亲长期在外打工,而吴谢宇的父亲则因病早逝,虽然原因不同,但是父亲的缺位,则是客观事实。
由此必然会带来心理问题,有时隐于冰层之下,有时却如火山喷发。
这并非危言耸听。
美国父道组织,曾公布一则数据:
有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5%的吸毒青少年、90%离家出走的孩子,都来自没有父亲的家庭。
可记得北京动物园的“伤熊事件”吗?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拿着一瓶硫酸,泼向几只黑熊。
导致5只黑熊严重灼伤。
当被问询:为何要这样时?
刘海洋却回答:看黑熊那么笨,就想戏弄一下它们。
后来媒体报道,刘海洋除此之外,还做过不少恶劣的事。
而他自己承认,恶劣的根源是:
“我身处单亲家庭,父亲在我生活中完全缺失。”
所以,一个缺失父爱的孩子,纵然智商超群,可在心理上,则是易感人群。
有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具有了免疫力。但是,更多的孩子,则被侵蚀感染,随时将在某个时点突然爆发。
5.
一个好父亲的作用能有多大?
他们能让孩子拥有稳定的情绪。
公众号拾遗,讲过作家林曦育子的故事:
孩子与同学打架,回家后大哭。
我问他:“你很委屈,很生气吗?”
孩子说:“嗯,我要报仇。”
我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做呢?”
“找根棍子,不行,我要像电视里一样,用剑刺他。”
“好,这样很解气,爸爸帮你准备一下。”
过了一会,我抱着衣服和被子下楼。
孩子一脸惊讶:“你怎么拿这么多衣服?”
我回答:“如果用棍子呢,你会被带到少管所,至少要住上1个月,所以要给你带换洗衣服;如果用剑的话,就要呆很长时间,肯定得准备被子啊!”
孩子红着脸说:“真的会这样吗?”
我认真回答:“嗯,法律规定是这样。”
“那我们算了吧。”
“可是,你不是很生气吗?”
“其实我也有错,我不生气了,我去跟他道歉。”
“好,爸爸支持你。”
从此以后,孩子学会了选择和代价——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往最坏的结果想一想,
这个最坏的结果如果能接受,就可以试一试。如果承受不了,就不会去做。
美国《幸福彼岸》杂志,曾做过一项调查:
在对351名12岁少儿情绪测试中,父亲长期陪伴的少儿得分,高于其他少儿17.2%,这说明父亲陪伴对少儿情绪发育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所以,我们常说的情商,其实就是对情绪的认知,以及理性的引导,在这点上,父亲的功效无人替代。
6.
一个好父亲的作用能有多大?
他们能让孩子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
在《读者》上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这个夏天,一个17岁的女孩在某天的凌晨才回家。
过了几天,她的父亲约她外出喝酒,还对她说:
“尽量喝,爸爸会负起责任带你回家的,放心喝吧!”
那天,他们一共跑了5家店,吃吃喝喝,但到了最后一家时,
她已经神志不清,醉倒在了吧台上。
事后,父亲叫了出租车带她回家。
隔天,女孩醒来,发现父亲一早就出门了,在桌上给她留了一封信。
信里写道:
“昨晚你记得喝了多少酒而醉倒了吗?
一共是2瓶啤酒和5杯威士忌,这就是你的极限。
世界上有很多坏人,我没办法永远在身边保护你,
现在让你知道你的极限,你要学会保护自己......”
记得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说得很好:
“父亲要为孩子开疆辟土,让他们拥有并认清自己的边界。”
在外打拼的父亲,已经领略了世界的友善与险恶,他们便是孩子的窗口,让孩子拥有一窥外界的机会;他们也是孩子的灯塔,无论世界多黑,总有一束光在背后陪伴。
7.
一个好父亲的作用能有多大?
他们能让孩子直面生死大事。
日本知名作家伊板幸太郎,曾写过父亲临终的日子。
他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即使身患恶性肿瘤,在家修养,也和伊板没太多话讲。
有一天,伊板去房间看望父亲,睡眠中的父亲突然睁开眼,笑着对他说:
“没事,不害怕的......”
伊板不明白问到:“什么不害怕?”
父亲说:“你记得小时候我带你去鬼屋玩吗?”
“你胆子很小,不敢进去,都是我先进去一趟,出来告诉你没什么可怕,你才会进去。”
伊板点点头,说记得。
父亲接着说:“现在,我大概知道死亡是什么样子的了,一点不可怕,所以你以后也不要害怕......”
第二天,父亲便离开了人世。
伊板幸太郎说,从那以后,他真得没再恐惧过死亡,因为爸爸看过了,说没事。
所以, 一个好父亲,会引导孩子面对那些生死大事。
让孩子正确解读死亡,这就是父亲的最后一个使命。
8.
我并非借此事来指责那些忙碌的父亲。
我懂得做为一家之主的那份艰辛,正如网络上的那句名言:
“我双手抱着砖,就无法抱着你,我双手放下砖,就无法养活你。”
正如小康的父亲,独自在外,不也是想换来全家的幸福吗?
可是,正如《疯狂原始人》中瓜哥所说:
“家人一起,才叫家啊!”
如果家的概念仅存在想望之中,那么幸福又于何处寄托?
我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也曾纠结两难。
有一份收入更高,前景更广阔的工作摆在面前,但因此将会与家庭聚少离多。
我最终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的路。但是,能和家人在一起,这比什么都重要。
我不用通过视频去见证孩子的每一步成长,我们不用通过语音才能感知对方的存在。
这其实比什么都强。
因为我知道,有些东西一旦错过,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9.
知乎上有位叫同君的女孩,写了一段缺失父爱的感受,引起很多读者共鸣。
“一次音乐考试,等待的时候,我看到有位爸爸在安抚女儿,一边摸头,一边让她不要紧张。
我突然眼泪汹涌而出,导致我考砸了,回家几公里的路,边走边哭。
直至今天,只要见到父女的温馨场面,我都会忍不住流泪。
现在,我对喜欢自己的男人没有兴趣,对我冷漠无情的人,却总能吸引我。
我不懂怎么爱一个人,更不信任婚姻。
我有爸爸,但他不爱我,甚至连一点点施舍都没有。”
是的,同君缺失了父爱。
同君的父亲,也错过了一些东西,而且那些东西再也找不回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