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Oxford草地
原本,我想写跌代,一次又一次更跌,用新的更好的东西取代旧的落后的东西,实现进步。但最终,我选择用优化,一个优字揭示了跌代的实质,那就是追逐更好。
这里不是讲优化的意义,不是讲优化的必要条件,而是讲优化的方法论,以及运用实例。
为了在元宵节吃上汤圆,我不得不自己下厨。到了超市,买完锅、汤圆、糖,准备返回时,发现还缺碗筷。最后煮完汤圆,开吃的时候,发现没有勺子,于是将就着用筷子。并提醒自己,下次去超市要带回几个勺子。
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这件小事是怎样做好的呢?首先,选择去做,买炊具;其次,预想到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比如没有碗筷;再次,实践中发现问题,吃汤圆要用勺子;最后,纠正问题,下次去买个勺子。
这就是优化的整个流程,定下决心、预想情况、执行落实、发现问题、整改问题。
这个流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发现问题。
再举一个我身上的例子。
对于普通话发音,有许多人"n"与"l"不分,"h"与"f"不分,我属于前者,对"n"与"l"的发音实在是混淆不清。
若不是Oxford细心的指出这个问题,我可能都不会那么清醒的意识到这是个问题。
所以,在发现这个问题上,旁观者清是真理。为什么古人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立场、环境看问题,更容易发现问题。
那么,发现问题的方法论,第一条,就是多征求他人意见。
后来,我也知道了,"n"与"l"发音不准,也试图纠正这个问题,但未果。因为我真的无法分辨"n"与"l"的发音区别,也就是讲,在我的世界里,"n"与"l"听起来是一样的。
普通话过头的同学可能不信,但这就如同红绿色盲就是存在,是一样的情况。当然,红绿色盲由人体器官差别引起,"n"与"l"不分则由发音习惯和语言环境引起,在许多方言里,"n"与"l"确实不分。
这就引出了发现问题的第二个方法论,找出区别。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如果找不到区别,那只是别人发现了你的问题,你自己并未发现你的问题。
循着这个思路,我开始进行比较。述语讲,"n"与"l"的差别是鼻音与边音的差别,什么是鼻音?什么是边音?鼻子振动发音就是鼻音,否则就是边音。这已经发现了区别,但这不是本质上的区别,大概不会有人发"n"音时还把手指搭在鼻梁上感受鼻子是否振动,以此来判断发音是否标准。为此,我作了进一步探究,寻找发音原理。发音的原理是振动,振动的动力是气流,控制气流的关键是舌头。原理就变得简单了,舌尖卷起,下舌面顶上鄂后部,口腔就被撑开了,气流自然就走口腔,发出了"l"音;舌面贴住上鄂,口腔被封闭了,气流只能走鼻腔,就发出了"n"音。
至此,发现问题的两大重要方法已经掌握了,一是征求他人意见,二是反复深入比较。这只是重要的方法,发现问题的方法远不止两种,实践中可以进一步丰富完善。
再来谈一谈,优化理论在材料写作中的运用问题。
我们常听人说,你看你,抄都不会抄!
问题在哪里呢?
首先,材料写作是有套路的,这也是我讲结构化写作的理论基础。并且,恰当的运用范文将极大的提高材料写作效率。(注意,这里探讨的材料写作,所以有固定模式可遵循,小说、散文不涉及。)
其次,照抄范文肯定是不对的,不同单位、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场合,对材料的要求上肯定不一样。这也是我讲结构化写作的必要性,必须针对特定情况,灵活抽组、变幻结构,以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
这样一分析,问题就很明显了。不是我们不该抄,而是我们没有灵活的抄,没有掌握结构化写作的精髓。
这个精髓是什么呢?
内容的细分和灵活抽组。
我们也听到过,你这片文章没写到点上。
笔杆子们也有些术语,叫打点,也就是每一块内容写哪几个点,哪些点是大家关注的,要多用些笔墨,哪些点是次要但又不可或缺的,点到为止。
再就是,我们在推材料,特别是重要的大型的材料时,领导常会点将,某某某,你说说,这一块写些什么?这种情况下,只会抄范文更应付不了,掌握了结构化写作的精髓才能脱颖而出。
内容的细分,我们可以形象的比喻为剥洋葱。比如:关于政治保证这一块内容,我们就可以剥成党委班子、干部队伍、优良传统、作风风气等,还可以继续剥。特别是,再下一个层面,比如优良传统,又可能继续往下剥,不怕多,10个方面、11个方面都可,越细越好,但这个细要注意不重复、不缺项,必须在同一个层面上。
分完了,就涉及抽组的问题了。抽组要灵活,什么叫灵活,就是要什么我给什么,什么要得多就重点给什么。比如,你这个单位没有传统,是新组建的,那优良传统就果断不要;如果你这个单位有传统,而且历史悠久,并且大家都很感兴趣,那就大写特写。
实际运用中,进行优化时,就要把各个方面的问题都考虑到,把内容分得越细越好。这里征求意见,就可以是向领导征求、向同事征求、向部属征求等等,这就从各个层面、各个维度,把一个方面具体化了,找全了问题。然后,再反复深入比较,以此来灵活抽组。怎么比?和往年的比,知道亮点在哪里、缺陷在哪里;和兄弟单位比,知道特点在哪里、优势在哪里;和发展要求比,知道需要在哪里、缺口在哪里。反复进行下去,就是不断优化的过程,就能够不断打磨出结构写作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