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大制作,更喜欢这种"小而紧"的片

看多了大制作,更喜欢这种

文/陈令孤

之前,我还真没听过“通勤”这个词,一查,原来是一个日制汉语,也就是日本用汉语创造出的新词汇,之后又流传回中国。通勤指的是城市化之后,上班族居住在郊区,每天于固定的时间,乘坐固定的交通工具到市中心上班,下班再原路返回。

这是一种看起来无聊但又稳定的生活方式,就像大多数人的一生,在碌碌无为中度过。电影《通勤营救》中,连姆•尼森扮演的保险销售员迈克尔就过着这样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但是突然这天,他要摆脱通勤之路了。因为他被解雇了。

想着失业后,怎么和家里人交代,怎么应付要还的账单,迈克尔陷入了颓丧中。也就是遭遇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遭遇的中年危机。而这时,一个神秘的女子告诉他,只要能在火车到站前,帮她找到一个乘客,他就能拿到一笔巨额回报。

看多了大制作,更喜欢这种

电影自此展开了“困境中的选择”模式,让主人公不断站在岔路口上,去选择下一条路该怎么走。在神秘的未来和可见的眼前利益之间,他选择了利益,因为这是能帮助他解决现实困难的东西,他必须要抓住。

在目标乘客和普通乘客之间,他也要做出选择,找出符合雇主要求的那一位。这更是一个冒险之举,就像开密码锁一样,不知道哪一个能对上。因此,迈克尔也冤枉了好人,这是无法自主的,以至于造成了生命的牺牲。他的内心紧张和彷徨,恰恰也是电影戏剧张力的所在。

电影在塑造人物时,无外乎有两种方式,一种叫扁形人物,目的明确,性格执著,一根筋地往前走,比如《三块广告牌》中的“科恩嫂”;一种叫圆形人物,主人公的道德介于灰色地段,立场摇摆不定,不断进行选择。《通勤营救》无疑属于后一种,我们是根据迈克尔的连续行为来认识他,判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看多了大制作,更喜欢这种

如果说起初他在接受任务时,还有选择的余地,那么后来当家人被控制时,他就没法选择了。他必须把任务执行到底。但是那个目标乘客到底是谁,背后到底是什么秘密,他和观众一样,都是未知而盲目的。正因如此,电影也就营造了浓厚的悬疑气氛,不到最后一分钟,谁也猜不出结局。

《通勤营救》把故事场景设置在一趟密闭的火车空间里,就像迈克尔的人生一样,被困住了,成了末路上的老兽。他既无法和外界交流,也无法获得别人的帮助,唯一的方式就是自己和自己交流,自己来拯救自己。中年迈克尔爆发出了强大的潜力,将他早先在警界工作的技能发挥出来,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

影片充分利用火车本身的架构特点,设置了车底逃生、截断车厢、火车撞击等由小到大的惊险场面,与故事本身的悬疑相得益彰,让人手心捏了一把汗。而每一次的危机,都有迈克尔的参与,最终也因为他才保住了乘客的性命。

看着已经66岁的连姆•尼森老爷子在银幕上闪躲腾挪,攀上跳下,还被年轻人打得头破血流,真是为他心疼。自从主演《辛德勒的名单》出名之后,他就成了“拯救者”的代名词。多年来,他活跃在动作片领域,在“飓风营救”系列影片中拯救了一大批无辜的生命。

看多了大制作,更喜欢这种

这部《通勤营救》,可以看作是2014年《空中营救》的兄弟片,都是西班牙导演佐米·希尔拉和他的合作。不过,《空中营救》是在密闭的飞机空间中救人,而这次来到地上,进入了列车里。而连姆•尼森,依然是那个有勇有谋、能打能斗,性格坚毅的老爷子,可谓是困不住的“老兽”。

说实话,当看多了好莱坞的科幻大制作,超级英雄在空中飞来发去,夸张而造作,让人昏昏欲睡,我倒是喜欢看一些类似《通勤营救》这样接地气的动作片。它有一种“小而紧”的魅力,能把人带入到故事场景中,和主人公一起经历生活的突变之困,完成人生的救赎。

就像片中的乘客在最后关头,对迈克尔的信任一样,那是温暖而动情的时刻,既是影片主题的升华,也是对看客心灵的净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多了大制作,更喜欢这种"小而紧"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