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你真的会么

文 / 莫嗔堂堂主

课前预习你真的会么_第1张图片
课前预习很重要

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听大家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很多人上学时也都做过课前预习。但是有的人做得浮皮潦草,有的人仅坚持几天就放弃了。其实预习相当于我们写作时用到的提纲,可以让我们在课堂学习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目标地分配我们的上课精力。即使学生精力旺盛,也不可能四十五分钟每分钟都高度集中,一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精力,二是我们的大脑会时不时偷偷休息,表现就是溜号。

通过课前预习,我们就能了解课程的重点与难点,老师讲到时,我们就可以着重听。而那些在预习中感觉没有多少营养的地方,则可以适当跳过。把时间应用到总结知识点,新旧知识联系的地方,即简单发散。因为我们的课堂是以填鸭为主,非欧美主动提问,所以我们在非重点的地方,可以自己对问题进行思考,得到的疑点记录下来,下课找同学讨论或直接请教老师。

什么样的同学需要课前预习

那些程度好的同学,他们头脑本身更聪明一些,加之对课程感兴趣,即使不预习,他们对于课程的接收与消化理解也是平常学生所不能及的。我们需要承认智商是有差别的,这个没什么好避讳,就像有的人身高一米八,而有的人身高一米五一样,有些东西与生俱来,不可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后天,如一米八的同学可以直接够到架子最上边的东西,而我一米五的同学怎么也够不到,那就不要再盲目的又蹦又跳了,直接拿来一个凳子,站在凳子上就轻松的够到。所以,在够东西这件事上,一米八等于一米五加一个凳子。同理我们知道:程度好的同学可以上课直接听讲,而程度不是那么好的同学,就需要课前预习。这个也相当于给自己加一个“凳子”,在听课理解方面,二者殊途同归。当然了,如果程度好的同学也想站在凳子上,那当然更好了,可以够到更高的地方。

再多说一些关于程度好与一般的差别。那些程度好的同学可以很快理解教材及老师的话,也能很快在题目中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而那程度一般的同学,在课堂上理解老师的话都有些吃力,更不要说去做题了。因为很多知识点如果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那么就很难应用。

打一个这样的比方:老知识相当于A点,新知识相当于B点,假设每位同学的老知识掌握得是一样的。老师课堂讲授知识,会告诉大家怎么由A点到达B点,他可能走了三个台阶完成由A到B的过程。正常的中等程度的同学可能需要两个小时消化这些内容,然后自己能独立走上三个台阶,并可以在解题时应用。程度最好的同学他们根本不需要三步,他们很可能一步到位理解到了B。由A到B,在他们看来就像是一道电流闪过,然后就理解了,对于他们这些东西非常简单。而那些程度偏下的同学,他们三个台阶走不到B,他们可能需要十五步。所以,同样的知识对于不同的同学,所需要的消化时间是不同的,等到能熟练应用就更有差距了。

程度并非极其靠前的那些同学,想要在课堂学习中占据主动,第一步就需要课前预习。在预习中,把大体A到B的路径了解清楚,猜想一下老师要怎么带着大家从A走到B(天才同学可以自己从A跳到B)。在预习过程中,我们知道这三个台阶都是什么样的,当然了这中间一定会出现某些方面我们不懂的,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习呢。我们只需把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等到老师带我们走的时候,好好花精力听就可以了。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原本需要十五步理解的东西,应用课堂预习+带问题听课+主动思考+及时解惑的模式,可能三步左右就搞定了。哪一所高中都会有这样的天才,他们不怎么听课,考试时却总喜欢考第一。也有很平常的同学,总是在问问题,很多问题都是相同的知识点,他们就是没有用一个好的模式将知识点消化,然后运用自如。

如何做到高效预习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学习范围。老师每天课上能够传授给孩子多少知识都是有数的,毕竟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时间有限,孩子的精力也有限,孩子能够集中起的精力更有限。所以在预习时,我们要能预测出老师课上会讲到哪里,然后根据这个范围,我们根据课本的内容,提取出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预习范围大了,浪费了时间,第三天就忘了,还得再来一遍。预习范围小了,有些知识点就会被漏掉,上课时依然会很被动。

其次,我们需要理清知识结构。大学之前的教材还是很详细的,通常也很好理解。什么公式、定理的写的都很明白,证明也很清晰。根据这些内容,我们需要挑出知识脉络里的重点内容,在脑海里形成一张网络,或者动手画个思维导图,这样更容易理解课堂内容。前边的任务完成,我们就大体了解了第二天上课的内容,心里就有底儿了。但是,预习的过程不需要也没必要把知识点都理解透,如果做到这个程度,那就不叫预习,而叫自学了。我们预习的目的是要在预习完成后,理清知识脉络,并存留一些疑点。将这些疑点标注出来,这些才是我们听课时的重点。等到老师讲解到这些知识点时,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着重听了。一句话,我们通过预习可以带着问题听课。这个过程提高了我们听课的目的性,有那么一点求索的意味。不能“过度”预习,也不能浮皮潦草完事儿,适度最重要。

这个过程有的时候也需要家长参与。但是他们要怎么做呢?他们做些引导性的工作就可以了,具体的内容还是需要孩子自己完成。比如在孩子刚刚开始进行预习时,他们可以适当引导孩子如何理清知识结构,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孩子,而不需要过多投入精力,替孩子预习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孩子领会了预习的方法是高效学习的第一步。

最后说一点,学习是一个闭环,不光需要预习、听课,复习也很重要。我们需要将这几方面结合起来,学习效果才是最明显的。预习做好了,听课听好了,但是课后不及时复习,知识点没有巩固起来,那么长期的效果就是,这位同学平时表现得很好,但是考试却总是不行。根据艾斯浩宾记忆曲线,我们接收了新知识,就需要及时复习,那样记忆才会持久、牢固。后面的定期复习则使我们的短期记忆转成长期记忆。我们课后及时复习,相当于做了第一次知识点巩固,这非常重要。同时这样做也是强化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所以我建议的高效学习模式是这样的:适度课堂预习+带问题听课+主动思考+及时解惑+定期巩固。这个闭环训练好了,终身受益。

(尊重原创,欢迎转载,请简信联系本人,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前预习你真的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