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第十四:仁的要求(2)

译文参考自《隐藏的论语》。

解读是个人暂时的浅见。

接下来的几章就是在讨论仁的内容,也就是仁是对官员的最高要求了,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

14.4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必定有好的言论,有好的言论的人未必有道德。仁德之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却未必有仁德。”

【解读】

比如这一章说仁者必有勇,因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他人好的,所以没什么害怕的。

14.5

【原文】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yì)善射,奡(ào)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jì)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译文】

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多么崇尚道德啊!”

【解读】

这个需要和上一章结合起来,就有的人勇武结局却不好,因为只是勇而没有仁。而像禹就是做到了仁。

14.6

【原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而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吧!却没有小人而有仁德的人啊!”

【解读】

继续说仁,仁的要求非常高,即便是君子也不一定是做到了仁,而小人是一定没有的。

14.7

【原文】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

孔子说:“爱他,能不让他吃点苦吗?忠于他,能不以正道匡正他吗?”

【解读】

这里继续阐发仁的思想。因为仁的核心是爱人,所以如果让他吃苦对他好是可以的,如果正道辅佐有益也是很好的,

14.8

【原文】

子曰:“为命,裨谌(bìchén)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文】

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解读】

这里可能是说郑国的治理是有几个很出色的官员在负责。

14.9

【原文】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仁)人也,夺伯氏骈(pián)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译文】

有人问子产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惠泽百姓的人。”又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又问管仲。孔子说:“他(是个德行高尚、受人敬重的人,)剥夺了伯氏骈邑的三百户,使伯氏粗茶淡饭、用度拮据,但伯氏至死也没有怨言。”�

【解读】

这里就讲到前两个人是对百姓有利,然后管仲也是,因为是仁政所以不用担心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宪问第十四:仁的要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