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闲来无事,看书复习不想看,寝室WIFI又到期手机玩不了。一个小伙伴问我下午有什么打算,我说不知道。宁可呆在寝室颓废无聊,倒不如出去走走,去建筑大学吧。
使用手机地图导航,乘地铁转轻轨倒公交,出发。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其实今天是阴天)。在公交站台边避雨边等公交车,等了好久上了一辆外表看起来就很破的公交车,车内环境就更不用说了,勉强凑合着坐吧。雨越下越大,雨刷也在不停地左右摆动。司机叫我们帮忙把窗户关了,然后操着东北口音用脏话骂道,意思大概就是骂这雨下得太大。车外边白茫茫一片,车顶便开始往下漏水滴水,滴到座位上流得到处都是,只有个别座位“幸免于难”。这公交车的条件也太艰苦了吧,难怪一上车就给我上世纪90年代公交车的感觉,在我生活的南方城市公交车经常换新车,见着这么破的公交车还是到了长春才算是见识了。之前也在网络上看到有网友在吐嘈长春的某些公交车,当然也有更酸的:还汽车城呢?公交车都这么破。我也是这么想的,拍了几张照片,晚上回去一定发朋友圈好好吐嘈一下长春的某些公交车。
大雨过后的空气总是那么的清新,凉爽中夹杂着一点儿闷热,东北下大雨的次数屈指可数。一边看窗外的地理事物,一边看手机导航,生怕会坐过站,因为那辆破公交根本不报站,司机也不会每一站都停车,除非有人下车得提前招呼。跟着一位阿姨下车,站牌上写着“建工学院”站,马路对面就是建筑大学。至于本站为啥叫“建工学院”站,问了同伴才知道,“建工学院”是建筑大学以前的名字。吉林建筑大学原名叫作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可能是嫌弃改公交站名麻烦,所以保留了旧站名吧,其实都一个意思。走过马路就到了建筑大学。
同伴在火车上认识了建筑大学他湖南的老乡兼高中校友,聊得不错,而且他俩儿互加了微信,在公交车上的时候他就和老乡打好招呼了,叫他带我们逛一下。不得不说一下,在东北上大学无论放假还是收假,总能在火车上遇到许多许多的老乡,熟悉的家乡话,这时候你不得不感叹东北这旮瘩原来有那么多的老乡,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此地求学。他们当中不乏985和211的学霸、一本大学、二本院校的学长学姐学弟学妹以及研究生师兄师姐,优秀的人真的好多好多。比起坐飞机,坐火车也是蛮有趣的,在火车上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而且经济实惠,就是时间久了一些而已。
建筑大学外表给人的感受就是气派啊,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门,只是一块校牌石写着吉林建筑大学的几个大字,不远处的楼上也是这几个大字,校门背面是建筑大学的英文名。这才是大学嘛,整洁的环境,笔直的校道,绿化很好,错落有致的崭新楼房,整齐划一的公寓楼,人文气息浓厚,又是“别人家的大学”,我可能上了个假大学。同样是二本院校,为啥差别就这么大么?这难道就是“大学”和“学院”的区别么?
在校门后面等了一小会儿,他老乡便过来了,挺高挺瘦小的,一双黑白相间的篮球鞋,灰色运动裤,红色半袖,短头发,戴着眼镜,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典型的理工男,而且是带有学霸气质的那种。他俩寒暄了几句,我便上前打招呼:“学长好!”打脸的是他和我们一样都是同一届的,有点尴尬吧,或许理工男比较显老,呵呵。其实这学期也有一个服务员阿姨称呼我为哥,或许我看起来也是块老腊肉了。他俩操着家乡话不知道在聊着什么,我就大概听得懂一点点儿,插不上什么话,跟在他俩后面,欣赏“大学”的风景,清一色灰色调的不高楼房,雨后的校道上少有行人,烘托出静谧的气氛,花团锦簇中是他们学校的校徽,气势恢宏的圆形建筑是他们学校的图书馆,进出都需要刷学生卡,想想我学校的图书馆,是人都能随随便便进出图书馆,这又是一大区别呀。体育馆、运动场、篮球场、一二食堂、浴池超市等等应有尽有,想想我学校的体育馆就一小平房,而且普通人不能随便进去听说是专门给老师和某些社团用的,基本上可以说没有体育馆吧,浴室就是冬天烧煤的锅炉房的几间房间装修改建而成的小黑屋,整个学校小到不用30分钟都能逛完,各种死角里随处可见是垃圾或者杂草,这也许又是“大学”和“学院”的区别吧。他们学校的宿舍都是4人或者6人间有阳台,听说我学校在建的新校区也是4人间和6人间,老校区现在是4、6、8、10人间鱼龙混杂(听说以前还有12人间呢,这跟中学的住宿条件又有什么区别),拥挤不堪,住宿环境也是比较艰苦的。教学楼的教室墙上老是掉灰,而且课桌椅大都是破破烂烂的,唉,说多都是泪,谁叫我们是“学院”而不是“大学”呢?
说实话,他这个老乡人挺好的,说话和气,带着我们瞎逛,还请我们到他们学校食堂三楼吃米粉,据他说那是比较有南方气息的米粉。在外地读书,其他人可能都靠不住,唯有老乡至少不会骗你,因为都是自己人,相煎何太急。
我发现东北这边的大学基本上都有老乡群,全国各地的老乡群都有(除了本省外),这个是不错的现象,在异乡老乡见老乡,自然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嘛,互相帮助也是必须的。小王同学(同伴的这位老乡)也会吐嘈他们学校的不好,比如学校比隔壁的农业大学和市区的吉林大学小多了,还不够大,而且女生是“稀有物种”,不用想着找女朋友了,学妹都被学长抢光了!我才知道原来工科类大学男女比例原来如此悬殊,他们学校除了艺术学院和工商管理学院女生多一点之外,其余都是雄性动物的天下,的确在校园里都没见到几个女生的身影。顺便说一下,他们诺大的学校只有两栋女生公寓楼,其他十余栋都是男生公寓楼。怪不得前段时间有某大学的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对毕业生幽默地说:“学校欠你们一个女朋友!”原来如此啊。幸好我学校是以工科为主的师范类院校,理科专业男生占了半壁江山,文科专业女生占了另一半江山,可以说是势均力敌吧,不过我感觉还是女生多了一点,不大的校园里女同志随处可见,原本以为数学系大部分应该都是男生,几个女生,结果洽好相反。小王同学知道我专业77个女生,9个男生后迫不及待要加我的微信,其实他就是想加微信交个朋友,非以什么介绍女朋友为幌子,不过不得不赞扬理工男的逻辑思维是杠杠滴,很有头脑。
添加好友成功后,他给打了个备注,他名字里有一个生僻字,他拿着手机问我知道这个“耒”字怎么读么?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读,见过眼熟但是不会读,不要把学中文的人想当然的以为什么字都会读,连中学语文老师有些字都会一直教错学生很多年,更何况是中文系的学生呢?天下物无全美。但是我正确读出来了“lei(第三声)”,因为他俩在谈话的时候我一直在察言观色,所以很不好意思不小心听到了。哈哈,有时候敏锐的洞察力也是能“捡漏”的。总算是挽回点了面子,要不然会很难堪,学中文的居然不知道这个字,怕是要遭笑话,总算化险尴尬为平淡。他俩家乡都在湖南衡阳耒阳市,他的名字里有一个“耒”字。
吃完饭后,他便把我俩送到了校门口,他帮我俩拍了张合照算是纪念吧,寒暄了几句然后道别了。
离开他学校后,我们又是去农业大学逛了一圈,农业大学真的超级大,很多很多的树,很多很多的药用植物,一个大大的水产养殖基地,一片鸭子在嬉戏的湿地……
逛过很多“别人家的大学”最终得出结论:大学其实都是差不多。同样是大学,只不过是“学院”和“大学”两个字的区别,并不是“学院”就比“大学”高一等,只不过有的学校比较有钱有实力腰板硬,硬件和软件设施都比较好,校园面积也非常大。
我的学校虽然是“学院”但是它也在努力成为“大学”,实施“百万博士计划”,申请硕士点,老校区维修改造,新校区在建设,不久的将来相信我的学校也能和其它大学一样,也有一个很大且豪华的校园,4人间或者6人间公寓,有大楼有大师,有校车有树林有湖泊有草坪,该有的都会有。学院在某些方面还是不错的,比如我被称为“学院”的大学坐落于市区,学校有地铁口,交通便利,周边就有商圈、火车站、人民广场,生活还是比较幸福的,相比一些大学在城市外围,交通不便,学校周边都是“鸟不拉屎”的不毛之地,哪里也去不了。每个学校都不尽相同,和人一样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不要仅仅凭借外表的好坏去定义“好大学”和“坏大学”。
选大学固然重要,如果考上了叫“学院”的大学,也不要悲伤,只是个代号而已,也不要说“要是我回去复读明年肯定能考个比这个更好的学校”之类的“后话”,虽然豪言壮语慷慨激昂,但是也不要想得太美,谁也不能预测复读一年后会发生什么,或许你会考上一所比前一年录取的大学好一千倍一万倍的重点大学,或许你会连前一年录取的大学也考不上,投资有风险,复读也是一样的(当然我也不是主张别复读)。
之前有不少高中同学说他要上的是“大学”,不是“学院”,大学里更有人扬言要考研,原因竟是怕本科学校说出去没面子,要考有一个名气大一点的重点大学研究生说出去才有面子,这个原因竟让人无言以对。其实真的没必要纠结这个名称的问题,因为并不是说叫“大学”的大学一定比叫“学院”的大学厉害,当然大多数都是,只是也有例外,有的“大学”还不如“学院”呢。只能说中国的大学热衷于改名,改名字意味着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及更高质量的生源,而纵观国外诸如麻省理工学院之类的大学,明明实力非常强劲也不改名,而只是个“学院”,而不是“大学”。
无论身处在985、211大学,还是普通一本大学、二本院校还是独立学院、高职高专,你大可不必羡慕人民大学食堂里那部耗资百万的观光电梯,也不必羡慕某些高校斥资数百万修建的豪华校门,因为这些东西都跟学生的未来几乎没有半点关系,也没那一个学生在毕业离校时把它们带走。成功取决于能力,而能力并不取决于学校。你在高考考场上输给了那些考上名牌大学的人,而人生的考场又何止那两天呢?真正的精英是付出更多努力的人。起点不是终点,只要不懈努力,时间足以换空间。你只代表你自己!学校的优势不等于你的优势,学校很厉害不等于你也很厉害,如果那就是个人才,即使你的学校很垃圾,你依然是个人才;如果你是个垃圾,即使你的学校很牛逼,你也不过是个垃圾。大学毕业后能不能成为精英,归根结底并不取决于你是否毕业于名牌大学,而是取决于你用一种怎样的方式度过大学的黄金四年。如果你勤奋了四年,即使你的学校毫无名气,你毕业以后照样伤不起;如果你放松了四年,即使你毕业于名牌大学,学校的名气对你老说也不过是浮云。(以上部分文案整理自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内容有些极端个人主义和偏激思想,仅供参考)
我想说,大学固然也重要,但是能力更重要。大学都一样,“学院”和“大学”只是两个字的区别,关键在于看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
(以上图片除图二外,均为原创独立摄制作品,严禁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