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岔的戏

郭家岔的戏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郭家岔人厉害得很,把简单的社火拌成了一台大戏。在那个文化单调的山卡卡里,轰轰烈烈地唱了几年,乡亲们的生活,因此丰富了多年。

        最早对于社火的态度,是父辈口头传授的虔诚与慎重。说谁家娶媳妇了,就要唱“花亭相会”;谁家有愿事了,定要唱“香山还愿”。“放饭”、“杀庙”都不能乱唱,乱唱了得罪人。戏目由懂戏的人或年长的人把持,绝不马虎。那个时候,乡村贫穷得很,没有像样的戏袍,也没有吹响,只有灯笼、香火和干唱。

        一帮子年轻人长起来了,一撺掇,一台完整的秦腔戏就拾掇起来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山神庙场场里铲出一个戏台来。有了司琴司鼓,做了戏袍,打了花脸,居然成就了个戏班子。

      忠娃不懂乐谱,但有一对好耳,能把收音机里听到的曲谱在手指头上拨拉出来。慢板、尖板分的清清楚楚。秦腔戏里的板胡就像一根柱子,有了它,戏台就能支起来。给板胡配音的两把二胡,是庄来的两位老者,一板一眼,忠厚对弦,忠厚对戏。

        醒醒和喜庆几个人,研究研究,琢磨琢磨,就开始吹吹打打,叮叮咣咣,三下是三下,两下是两下,一板一眼,像模像样的。

郭家岔的戏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郭门三父子,戏本一家熟。我说的是得元、巧红和他们的大大,还有万顺、亿顺和他们的大大。一家人爱戏、懂戏。敢唱,也唱得好。得元人长得俊,嗓子亮,擅长青衣、小生,每场戏里缺不了他。他把那胡子一戴,手一抖,大段大段的戏词就吼出来了。巧红模样娇,音色脆,戏本里的女角色都能扮演。在家亲姐妹,戏台扮夫妻。万顺的俏皮,亿顺的稳当,他大大的清亮花腔,“二进宫”是这个家庭的代表作,在戏份子里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满山遍野的响声,是亮亮爸爸放出来的。他那个人聪明手巧,会做功放,懂电路。妻子永巧也是戏里的主角,夫妻俩一内一外,缺一不可。房顶上架来的高音喇叭,陪伴着乡亲们的早晨、傍晚、雨天和年关。自产自销的秦腔,沿着红土嘴,沿着柳树河滩,沿着阳坡川唱来传去。秦腔、罐罐茶、一根烟,基本上是黄土地的乡亲们的“一日三餐”。它能热闹,能解乏, 能透露心里的喜乐。

郭家岔的戏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北头子的老何,有一副专唱大净的嗓子,他用粗犷的嗓子把包公这样的角色包揽了,无人替代。最萌最可爱的角色,是彦军爸爸反串的张梅英。一个大男人,要把嗓子捏的细细的,把动作拿的柔柔的,实在是不容易。但他不害羞,善表演,穿上那身女袍,引来了庄间老老少少的“粉丝”。忘了谁,也不能忘了西庆啊,逗死人了,哈哈。

        一台戏里需要的人很多,庄间人热情高涨,凑进戏班子里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围在戏班子周围的还有很多很多。一庄人世代务农,但手巧、心巧、嘴巧,他们的名字里都带着“巧”,巧红、巧儿、巧娃、永巧……大家伙儿聚在院子里,聚在热炕上。他们都是热爱着郭家岔的人,热爱着农村风俗的人,他们都是明星。

      戏台后面,有一个幕后勤务,热心肠,他的名字叫接力。召集人,商量开会,收柴生火,内务礼数,样样得跑,样样得办。那样一个不求回报,一心为公的人,郭岔大院里还有很多,街坊邻居都记着他们的名儿。

        郭岔人唱戏,选的戏本都是好戏本,那些取意不好的戏不唱不演,这是他们对生活的忠诚和对日子的美好祝愿。

        郭岔人唱戏不要报酬,所有花费公摊公出。集合众力,团结一心。

        郭岔人唱戏,图的是热闹,盼的是风调雨顺,他们唱戏,表达对乡谊的敬重。举手投足,实际上体现的是众亲和睦,淳朴善良,互帮互助,彼此温暖。

郭家岔的戏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简单的日子孕育了热闹的戏。那个时候,庄里人多,台子底下老少皆有。站在寒风中,立着雪地里,人人都是忠实的观众,不离不散。那是庄间所有人的大事,那是过年活动中最为毕恭毕敬的事。后来有了电视,冲淡了土台台旁的人气;后来有了外出,冷漠了沟叉叉里的欢愉。

        但我们没有丢掉秦腔,没有丢掉乡情。曾经的二爸,还是二爸,曾经的三哥,还是三哥。后生们像一茬新的庄稼长高,他们没有体验过曾经的戏班子带给郭岔的欢闹,但从父辈们的身上,学到了那份对事忠诚、对业的热肠、对艰难岁月的回念。

        或许,就凭靠着曾经的一出戏,让五湖四海的郭岔人始终记着那棵树、那口泉,还有那些人、那些事……如果能千里万里的返乡,除了摸摸那些陪伴成长的瓦片石子,一定还要再唱几段荡气回肠的秦腔戏……

郭家岔的戏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郭家岔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