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体会过贫穷,请不要批评穷人

没有体会过贫穷,请不要批评穷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最近特别流行一种舆论倾向,大意是说,真正的富二代越来越优秀,反倒是穷人家的孩子,越来越染上了“富二代”的毛病。在一篇大热文章中,作者还举出了诸如用人单位不敢招聘穷人家的孩子、某单亲家庭孩子毫无责任心等例子来论证这一观点,堪称有理有据。

(一)先问是不是

知乎特别流行一句话: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就该问问是不是。到底是不是呢?从我的观感来看,是。远的不说,我自己在老家的一些亲戚,就可以提供很多这样的明证。我的一位表亲,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心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但他中学毕业即辍学打工,干什么工作都不能长久,屡屡干着干着就回家休息起来。开出租嫌钱少,送快递嫌钱少,最后终于想到了一条明路,而这条路竟然是花光父母积蓄买了一辆将近三十万的车来干滴滴,几个月后再次闲置在家,转手就赔了近十万。十万,对于一对农村夫妇来说,是一年不吃不喝都不能赚到的收入,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这样看的话,我这位表亲大概是穷人家“富二代”的生动例证了。

(二)再问为什么

接下来想谈谈第二问,为什么?为什么真正的富二代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能吃苦,反倒是穷人家的孩子坏毛病越来越多了呢?有人说是教育理念的差距,其实,在一个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的家庭里,是根本没有教育理念可言的。所谓教育理念,本身就是中产阶级的一种自我标榜。美国学者安妮特·拉鲁有一本书叫《不平等的童年》,其间深刻反映了经济地位家庭的不同教育方式。当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为孩子安排了形形色色的补习和培训的时候,黑人家庭的孩子仍处于放养状态,正规教育之外的时间,除了看电视,就是和隔壁得小伙伴疯玩,而父母根本没有培养和教育的理念。实际上,书中所描述的状况,和二三十年前的中国比较类似,而当今的中国和这本书里已经不太一样,因为当我回老家的时候,赫然发现形形色色的补习班早已覆盖到了广大农村,只不过收费很低,水平也低了一些而已,但凡有些能力的家乡,无论城市乡村,都绝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事实上呢?无论怎么努力,穷人的孩子都注定要输。说白了,在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考场上胜利过的家长本就有满腔经验可以传授,又掌握着最新的信息,拥有着雄厚的实力,无论如何都强过那些根本没有资格上桥,更侈谈信息和经济实力的农村家长。

这么说似乎有些远,因为舆论所说的,不是学业上的对比,而是人格上的塑造。你可以没有优异的成绩,可以没有光鲜的工作,但你不能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能只知道享乐,作为穷人家的孩子,你更不能。对于这种穷人的孩子不再早当家的现象,有人说是源自父母得补偿心理,因为本就能力有限,所以想把最好的给孩子,然而却在无形中造成了对孩子的溺爱。这的确是事实,但对于这一事实,我们真的没有资格评头论足。当冰花男孩出现在我们眼前,许多陌生人尚且想去支持他完成到北京去看看的愿望,可中国还有许许多多的冰花男孩,他们没有机会得到公众的关注,作为父母的家长又怎能不倾其所有?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父母都是拼命想给孩子没有的,城市的父母喜欢带孩子亲近自然,乡村的父母希望让孩子体会繁荣,富人的孩子需要创造机会去吃苦,穷人的孩子需要创造条件去享乐,哪一种不是补偿心理呢?

(三)我们到底该关心什么?

穷人的孩子就应该吃苦耐劳吗?我想是的。不过,之所以要更加吃苦耐劳,不仅因为他们成长于更加艰苦的环境,更是因为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更加严苛的竞争。我老家的一所小学,去年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不足十人,老师动不动就不来上课,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竟然还不允许孩子转学。试问,这样的教育水平,拿什么去和城市的孩子竞争。有人说,穷人的孩子要摆正心态,不要总是怪父母怨社会,没错,这样的心态的确不对,但是,在差距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抱怨一下又有什么错呢?教育可以说是穷人家的孩子摆脱贫穷状态的最佳路径,但是这条路往往走得头破血流,在巨大的成长差距面前,一个人的成功突围的确可以归功于个人,但是一群人的失意落寞却绝对不能归咎于个人。即便是一些即便走过了独木桥的人,桥后面等待他的也远非一片坦途,而是高房价的压力、是“凤凰男”的污名,甚至是用人单位的有色眼镜。对于外人来说,不想要穷人家的孩子,还可以招聘别人,不想嫁凤凰男,还可以另嫁他人,但是对于这些孩子的父母来说,孩子永远都是自己的孩子,孩子教育的失败,最后的苦果都由自己来尝。你以为他们就不心痛吗?可是,他们又何曾有过机会去了解所谓的“教育理念”?何曾有过能力去给孩子更好的教育?那些旁观者习以为常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生的奢望。可是,这真的是他们的错吗?难道他们不曾努力过?不曾挣扎过?不曾思考过吗?但谁赋予过他们与城市一样的资源禀赋?

穷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确出现了一些偏差,但是这种偏差的出现,绝不是简单的补偿心理和教育理念能够概论的,而是多年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发展鸿沟的一个缩影。占据大量资源的城市一骑绝尘,将乡村的父老乡亲远远抛在身后,回过头来竟然还要对他们的行为指指点点,扪心自问,城市真的有这样的资格吗?与其有时间去说什么不愿意招聘穷人的孩子,不如去想想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因为,这样的差距正在变得越来越大,但我们又切切实实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乡村的落寞今天或许只是影响乡村自己,但这个问题不解决,总有一天会蔓延到旁观者身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体会过贫穷,请不要批评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