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桃子的信》坦白承认“我过得不好”,并不丢人

起初是因为画风,很阳光,小清新,我还蛮喜欢的,遂去看了这部动画电影。

《给桃子的信》坦白承认“我过得不好”,并不丢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可除了女主一意孤行,还拉着别人一起在暴风雪的晚上,勇闯尚未修葺完善的跨海大桥,让人想吐槽外。整部影片的剧情,题材和立意,从我个人角度,并不算很出彩。

走得确实是温馨治愈风,但我觉得120分钟电影,却不如《夏目友人帐》24分钟一集的故事来得感人。也可能是没有失去至亲,所以情感上难以取得共鸣,有些地方还是很有笑料的,比如说送信上天大块头和小老头跳的奇怪舞蹈。

《给桃子的信》坦白承认“我过得不好”,并不丢人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所以并不想过分聊这部片子,想来说一说,影片中让我很在意的一个现象。

故事始于桃子的爸爸去世,桃子和妈妈买掉东京的房子,来到一座小道村落生活。

开场桃子的无精打采,与其说是对父亲死去的悲痛,不如说是对进入陌生环境的惴惴不安,感觉着墨点有点偏。

《给桃子的信》坦白承认“我过得不好”,并不丢人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倒是桃子妈妈,很快速溶入乡下,愉快的跟周围人交流,努力的生活,像没发生悲剧一样。

《给桃子的信》坦白承认“我过得不好”,并不丢人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母女两全程只在最后矛盾暴发,争吵的时候,才提起已经死去的爸爸。

这个情况,在我们生活就相当普遍,那就是当一个挚爱的人死去的时候,我们总是尽量不去提及那个人。你不会在一个丧子的母亲面前提那个孩子曾经多么可爱。也不会在一个失恋的人面前高谈她们过去的点滴。本意是不想扯开伤疤,所以尽力去避免,甚至就此闭口不谈。

而那些痛失所爱的人,明明内心已经在痛苦的呐喊了,表面上还是要像桃子的妈妈那样,对每一个来问候的人,尽力扯出笑脸,说自己没事,表现出我很好的样子。

日本人是因为怕麻烦别人的习俗,导致人在悲伤的时候,首先想到尽量不要给别人造成负担,所以压抑自己。

而在国内,死要面子活受罪,让人觉得开口说自己过得不好,很丢脸。好胜心,让人难以接受自己其实相当软弱,一件事情就能够把自己击垮。就跟讨厌失败一样,就算过的一踏糊涂,生活一败涂地,也要找各种理由,去遮掩,不愿承认。

另一方面又认为承认也无济于事。在我们观念中,在公众面前承认失败,承认伤情,对事情也不会有好的影响。悲伤的事情多说几次,也不过是祥林嫂一样,成为别人口中的谈资。

可在心理学的角度,这两种想法,非常危险且片面。悲伤情绪,不跟最信任和关心的人表达,就等于主动放弃的求救的机会。这样压抑的后果,就像桃子的妈妈一样,积郁成疾,伤的最深的还是自己。同时,这种积郁也成为从悲伤中恢复正常的阻力,加深这种悲恸对自身的持续伤害。

《给桃子的信》坦白承认“我过得不好”,并不丢人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至于那些本可以帮助你的人,在你难以启齿、拒绝表达的时候,只能胡乱猜测,不敢接近,最后不但自己陷进悲伤,甚至会被周围的人隔离起来,对内心造成二次伤害。

这也就是电影里,桃子妈妈强装平静,桃子却不知道妈妈心中所想,所以母女之间误解加深,隔阂拉大,导致最后的争吵和离家出走。

《给桃子的信》坦白承认“我过得不好”,并不丢人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也许现在互联网大军,给人感觉就是有事发生时,他们兴致勃勃,就像那些从村外找过听祥林嫂故事的那些人一样,听完就咂摸着嘴,满足的离开。看都别人失败,还喜欢恶意来嘲讽一番。可那些不过都是无关紧要的人,而你为一些没必要在意的人态度,而捂紧伤疤,等着它溃烂,得不偿失。

真正爱你的人,当你诉说自己的软弱的时候,他会告诉你,失败是哪里有问题,该怎么改进。他也会告诉你,虽然事情很糟糕,但也有值得庆幸和希冀的事情存在。

《给桃子的信》坦白承认“我过得不好”,并不丢人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就像吐槽大会里那样,当令你悲伤的事情,你能够大方的表达出来,总有一天它会成为你的铠甲,以保护的姿态伴随你。

再举个例子,《中国合伙人》里的男主,坦诚的跟别人承认自己不行,很糟糕后,却创了另一番天地。所以承认不行’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有损颜面,无济于事。

所以不要假装坚强,当别人问你怎样,直接回他“我不好”。毕竟对陌生人,你没必要对他客气,而对那些爱你人,他们巴不得你能说出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桃子的信》坦白承认“我过得不好”,并不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