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少年的你我

1 脑壳不一样

《少年的你》看完了,走出影院,望着外面灿烂的阳光,心里一点儿也不轻松。

的确,这是一个沉重到压抑的故事。

什么是少年呢?如果从脑科学的角度,大脑的其他部分都已经完成,只有前额叶皮层,它还没发育好,就是这个人生阶段。

前额叶皮层有多重要?简单说,如果我们把人比作一辆车子,少年的动力系统——油门已经非常发育充分,但控制系统——刹车还不完整。

想一想,这样的一辆车,行驶在道路上,会有多么危险!

想一想,这样的一个人,行走在道路上,会有多么可怕!

成人大脑中,负责调解情绪的结构组织是腹内侧前额叶;少年的大脑,负责调解情绪的是腹侧纹状体。

这两个组织,对于情绪的管理能力天差地别,腹侧纹状体远远逊于腹内侧前额叶。青春期的情绪波动较大,调节能力又很一般。

结果是:少年的大脑,要多混乱,有多混乱!

陈念救小北,在一帮混混暴打小北时,打电话报警,被混混们发现后威胁。

小北救陈念,明知承担全部罪责是要判死刑的,可是,他们还是那么坚持!

2 谁的评价最重要?

青春期的社交,很不一样。

常说成人的社会复杂,其实不然。成人大多数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交礼仪,围绕利益原则构建的交往圈子。你的我的,分得清楚,不拧巴,不纠结。利则两合,分则两散。我不欠你,你不欠我,大家都落得轻松。

成年往往也不会主动结交多少新朋友,保持联系的也就在邓巴数字(150个)内。真正密切的好友,更是十分有限。

少年呢?往往朋友多,感情深。还是常换常新的。朋友圈是流动的,不断地合并、分离、排列、组合。你和我是朋友,你和他也是朋友。可是,对不起,我不喜欢他。要么,你离开他;要么,我离开你。

腹侧纹状体的管理风格很特别:特别容易动感情,代入感非常强。非常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所感染。

别人怎么看你的?你自己怎么看自己的?

问成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问少年,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问题。

别人的眼光,就是他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说,同伴的评价,直接决定他在少年群体中的身份认同。

他们太需要被接纳,被认可。无论是陈念、小北,还是魏莱、罗婷、小渺,甚至是承受不了霸凌而跳楼的胡小蝶,都极端需要!

3 安危只在一念间

我们常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这是典型的认知偏误。真实的情况是:淹死的都是年轻人,尤其是少年。

成人对于一个事物的判断,会随着发生的新事实,而不断修正看法。青春期的少年们,不行。

举个例子。前一阵雨量充沛,附近河水涨起来了,有几个人去划船了,玩得很开心。过了几天,又有几个人去划船,风太大船翻了,船上的人都死了。

这件事,成年和少年体会是不同的。听说很好玩时,大家都会提高预期,也想尝试。但是,听到船翻死人的消息,成人会想还是安全更重要,降低去玩的期待;而少年不会,他们会说:放心吧,没那么倒霉,我不会死的。

前额叶皮层没发育好的大脑,冒险对他们有致命的吸引力!

当破案线索已经追踪到陈念杀了魏莱,小北试图帮陈念揽下一切罪责时,有句对话,让人热泪盈眶,喟叹不已:

没有人会对别人这样。

我们不会,但他们是少年。

4 小奖励=不值得?

实验人员让受试者一边玩答题得奖的游戏,一边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大脑。众所周知,分泌的多巴胺越多,心情越开心。答对题目立刻得奖,无延时。这种直接奖励,会让多巴胺走边缘通道,被伏隔核接收。只要观察伏隔核的活跃程度,就能检测快乐程度。

答对一道题,收到的奖励有大中小三种,随机出现。

答案是,儿童不在乎奖励的大小,只要有奖励就开心;成人的高兴程度和奖励的大小成正比,大奖大开心,小奖小开心。

青春期少年,得到超出预期的大奖,会极其开心;得到中等奖励,会和成人得大奖一样开心;如果只得小奖,他们会不开心!注意,不开心!

费了那么多努力,获得一个小奖励,这不值得,甚至是侮辱。

少年经常会觉得无聊。轻微的刺激,对于大脑,产生不了什么波澜。影片中,高考复习带来的枯燥无味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考试即将来临的焦灼感,能力配不上野心的绝望感,交织在一起,异常强烈。瞎起哄、恶作剧、言语攻击、挑衅、故意制造冲突,就成了少年们特别爱做的事。

因为,这些事才能给他们足够的刺激!

5 青春修炼什么

2014年,TFBOYS发行了单曲《青春修炼手册》,立刻火遍全国。组合先后登上了当年的中秋晚会和央视春晚。

这首歌时,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听过那么多遍,旋律自然烂熟于胸;MV中的经典动作在各种表演中被重复多次,连我都会比划两下。

陌生,不知不觉,时光飞逝,当年的易烊千玺当年只是一个青春偶像组合的成员;今年《长安十二时辰》饰演的书生李必,有一定演技了,对人物情绪表达的分寸拿捏到位,脸部肌肉控制得很好。

那么,青春到底需要修炼什么?

6 少年=脑残?

答案是:心智化。也就是你能否从别人的行为中,合理推测别人的想法。

举个例子。周六下午,ABC三个同学相约去溜冰,也告诉了D,想让他一起去。D拒绝了,说自己想用这段时间补习数学。

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第一级,我处在他那样的局面中,会怎么想。大部分少年,会觉得D搞特殊,和我们溜冰不重要,补习重要。那就是友情不重要,学习重要。大部分青少年都极为珍视友情。这种行为,可以被他们解读成把朋友看得无足轻重。这会令他人愤怒,甚至不能接受。稍微成熟一些就理解:相比溜冰,补习数学是对D更重要的事情,他不去也是有理由的。

第二级,考虑到对方过去的成长经历,尝试理解对方。就是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D一直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不做出格的事情,胆子也比较小。或许,他害怕父母发现自己去溜冰,而没去补习,会大发雷霆,暴打一顿。如果给D的爸爸妈妈说一声,获取支持,那样D参加活动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少年的你》中参与校园霸凌的少年们,如果能稍微换位思考下,考虑到自己处于被霸凌者那样的局面中,情况会不会就有改善?很多恶性事件,是不是就不会出现?很可惜,他们没有那个思考能力。

因为,上帝没赐给他们完备的大脑。脑残,并不都是骂人的;脑残,有时是客观事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年的你》,少年的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