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物质生活往往很容易得到满足,而精神生活却开始变得越来越匮乏了。
许多人都遭遇过“被分手”或者正处于“被分手”的边缘。
根据生物进化学的角度来说:动物都是会趋利避害的。
身为高级哺乳动物的人更加应该具备这种特质。
那么为什么“被分手”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危害,而人类却仍然要不断地去重复这种经历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原生家庭的角度切入。人是一个很矛盾的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主观上是想摆脱父母的控制,而客观上却需要对父母有一定程度的依赖。
然而这个过程延伸到恋爱中,就是你需要让一个人成为你的精神寄托或者一定程度的依赖,而行为上又不想受到控制。
而这恰恰是情侣之间的主要矛盾所在。这个矛盾带来的结果正是争吵,然后就是分手。
那么“被分手”到底是谁的问题呢?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是自己身上存在问题才会导致“被分手”。甚至在“被分手”后会抱着受害者的心态去哀求挽回。
然而普遍的情况下,被分手方往往并不了解分手原因是什么,分手方也是在提出分手后也仍然处于焦虑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大部分情侣分手并没有所谓的对错问题,只是主动提出分手的那一方不满足于自己在这段感情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已。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仔细回想一下情感经历,你就会发现其实在一段感情中,往往都是一方扮演着父亲(母亲)的角色(付出者),而另一方扮演者女儿(儿子)的角色(享受者)。
这个跟我们今天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前面说过,人也是会趋利避害的。也就是在一段感情开始的时候,往往人在感情的定位都是符合自己的特性的,也就是说有些人在一段感情开始的时候认为适合扮演付出者,而有的人认为自己适合扮演享受者。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会有人想要一直付出呢?这个其实就跟人的成长经历有关了,如果人在成长过程是一个家庭的支柱时,那么这个人就容易变成奉献型,而在奉献的过程中也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而体现个人的价值,那么被需要就是他(她)的爱语。
回到我们的主题,人在一段感情刚开始时的定位是明确的,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会变得不满足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呢?
实际上是奉献者对自身的定位不完善所造成的。奉献型的人并不是喜欢奉献,而是希望能通过奉献的方式去得到回报。然而大部分奉献者都把自己定位得过于高尚,不断地付出。还让享受者一直享受着这种“无条件”的爱,慢慢地享受者也习惯了这种模式。以为这就是爱情应该有的状态。而奉献者也因为得不到“回报”,开始变得心理不平衡。
而这种内心的不平衡也是慢慢扩散,直到无法忍受提出分手。这整个过程中,享受者就像是被宠溺的孩子,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这样的情况下“被分手”肯定会处于一头雾水的状态。
对享受者来说,也是能回忆起这段感情的美好,因为失去这段感情会失去太多,所以也直接把过程包揽到自己身上。并且用很低的姿态去哀求挽回。
正是这样的行为恰恰还进一步激起了奉献者的报复心理,从而更加明确了想要分手这个举动。
而这整个过程中最大的过错方居然是打着“不求回报”标签的奉献者。
正是这样的一环扣一环,才让很多爱情半路夭折。
很多人都是在这种迷迷糊糊的状态下在谈恋爱,甚至还以为自己的感情状况很稳定,一旦问题爆发出来了,就变得措手不及。
想更全面了解自己目前的感情状况,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由“回眸观爱”新媒体独家出品,系原创作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莫语,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