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映照在平凡的悲观里

世界,映照在平凡的悲观里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从前看小说,我几乎看的都是长篇,甚至于500万字的也有。
总觉得篇幅够长,才能给作者更多的发挥空间:酣畅淋漓的描写、巧妙隐晦的伏笔、恣意百态的人物……
至于短篇小说,篇幅受限,应该会看得不过瘾吧?

这次读了《背对世界》,却发现:故事的篇幅虽短,却限不住余韵悠长。
如果说长篇小说是在读者面前构筑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本短篇小说集则如同一面镜子,用最平凡的悲欢,折射出背后的世界。

本书作者埃尔克·海登莱希,出生于1943年,德国著名媒体人,身兼作家、评论家、记者、节目主持人。新闻工作者兼作家的身份,使她得以在对宏大的历史背景保持敏锐的同时,也能聚焦于个体的喜怒哀乐。

她不从高处看世界,而是以深入其中的笔触、平视的角度,着力于世界的一角。宏观与微观,是对立,却恰到好处地互为映射、相生相依。

本书共收录《最美丽的岁月》、《银婚》、《香肠与爱情》、《背对世界》等七篇小说,每一篇都只着眼于人生中短暂的一幕:

  • 和多年不睦的母亲的一场旅行
  • 夫妻银婚纪念日的聚会
  • 网球选手鲍里斯告别网坛的夜晚
  • 广播电视台的庆典活动
    ……

这些时间看上去如此平凡,作者的笔触却如同一颗种子,扎根在一个普通的角落,生长着,渐次舒展开枝叶:主人公和TA身边的人、对话、动作、眼神、环境、性格……直至从现在回溯到过去、延伸至未来,枝枝叶叶,勾连纠缠,密不可分。

例如《银婚》中,先以男主人公本和女主人公阿尔玛互送的礼物开篇,而后人物接连出场:酗酒、身宽体胖的作家乔纳森,沉迷瑜伽打坐的古德龙和有女歌手情人的莱奥夫妇、克里斯蒂安和加博尔这对男同性恋人、保险公司的海因茨和自命不凡的薇薇安夫妇,前卫热情的安尼塔。

而后是银婚聚会,他们围坐在桌边,喝酒、碰杯、谈天、胡侃,鲜明的个性、迥异的观点、丢脸的过去、猝不及防的噩耗在餐桌旁的方寸空间里碰撞。

终于,一夜过去,故事落下了帷幕:两对夫妻决定分手,同性恋人中的一人罹患艾滋,而女主人公,经过了银婚纪念的聚会,终于下定决心离婚。

诸如此类,每一篇故事,都仿佛是漫长人生中抓拍的一张老照片,现在这照片正握在作者的手里,她边指着上面的人物、场景,边娓娓道来:这是XX,这是XX,他们又是XXX,当时啊……

那照片看上去平淡无奇,甚至可能会让人觉得摄影师抓拍得太逊色,但那故事,却总会让人欲罢不能。

当然,作者可不是靠在壁炉旁、边讲故事边昏昏欲睡的老人家。她的语言不似德国人的刻板严谨,在冷静的描述下,掩藏着热情和张力,幽默中带着辛辣,甚至有点刻薄。

这样的语言,即便叙述着哀伤的事实,也总会让伤感有所克制。没有太多煽情,不是香醇的红酒,也不是苦涩的啤酒,而是白酒——看去无色,仿佛白开水,入喉却辛辣刺激,直让人赞叹一声“够劲!”

这些故事,基本发生在战后的德国。我的历史学得并不好,西方历史更甚,对于战后德国的几十年可以说完全没有概念。但透过作者的视线,还是能窥见一角。

这些故事里,有相爱却磕磕绊绊、词不达意的母女,有陷入婚姻窘境的夫妻,有被勾起青葱初恋回忆的女性,有看不见硝烟的文人相轻,有冲破传统思想枷锁挑选破处对象的女大学生……

从这些故事里,我仿佛窥见了战后德国的几十年,也仿佛看到了当今世界的众生相。《背对世界》这本书,映射着德国,却不止于德国。

阅读过程中,唯一使我有些困扰的一点是:外文人物的名字有些长,而这本小说集既然是“众生相”,大部分故事的出场人物都很多,会有些混淆。当然,这是由于我很少看外国小说,属于“个体差异”。

总的来说,《背对世界》这本短篇小说集,用真实细腻的笔触,将镜头对准平凡人的悲观,语言不失幽默,值得一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界,映照在平凡的悲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