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初次印象

文|芷懐

图 | 来源于网络

阅读《老残游记》就像是跟着主角老残——一个江湖医生游览风物,跟随他的脚步,围绕老残的主角光环,领略清末年间的景象。阅读《儒林外史》就像是跟随一个又一个的小人物游览清明上河图一样,这里面没有谁是整本书的主角,每一个人都可能变为主角。因为本书出场人物虽多,但是每个人物都有其出彩之处,也许在上一篇章中,还是刚出场的配角,在下一篇符中,就登上主角的宝座,在这之后又退出舞台,换另一位主角上场。这便形成滚动式的人物接替。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展示了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全书共55回。依《中国文学史》上的分法,本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部分(2-30)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第二部分(31-46)是理想文士的追求,第三部分(47-55),描写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在于,《儒林外史》并不靠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它尊重的是客观再现,通过白描再现生活,塑造人物。结合我个人的阅读感受,就是说,他只是把这件事情展示在大家面前,至于事情的好与坏,作者并不做过分的谴责或批判,这些问题都留给读者去解决,全靠读者自身的理解程度,理解到何处算何处。

《儒林外史》:初次印象_第1张图片

对于这部讽刺小说,我还是很肤浅地停留在对小说情节的关注。可是开了一个头总是好的,谁说经典作品一定要束之高阁?

《儒林外史》的厉害之处,便是在不动声色之中,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内容上看,作者特别擅长通过人物前后境遇的对比,来反衬现实。

例如匡超人。他本是潦倒之人,后在马纯上的支持之下,获得资金,回家孝敬父母,尽展其一片孝心。奈何再次出外求学后,他的本质就在慢慢腐化,最终成为一个忘恩负义,怕惹事上身之人。

中学时期,我们都学过《范进中举》,知道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之下,对进入考场二十多次还只是一个童生的范进来说,一下子考取了秀才又中了举人,因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刺激,疯了起来。后来被丈人胡屠夫骂了一遍,依靠自身对丈人胡的恐惧,才重新回到现实。我们只道故事到此结束,往往不寻求下文。后来的范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了大官,只是他的母亲无福享受,贫困的境遇一下子发生的改变,反而要了她老人家的命。

另一个故事,我们只当是吝啬笑谈,教世人切莫学那严监生的吝啬。你道是哪个故事?就是那死前还奄奄一息举着两根手的严监生,那是什么意思?原来是因为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

如果没有亲自阅读过《儒林外史》,大概只会记得严监生经典的吝啬鬼形象。可你不知道的是,当他的哥哥惹上官司,先行逃走,是他这个弟弟一人收拾他大哥的烂摊子。结发妻子王氏病重时,每日请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妻子死后,不仅葬礼花费了五千两银子,还常常想念他的妻子。他对自己刻薄,对身边的人,却还算是有情有义。

他的哥哥严贡生,剥削、耍赖、欺负下层人民,做出的事情,令人不齿,简直就是一副厚颜无耻嘴脸。为什么我们只知道一个严监生而不知道一个严贡生呢?也许这就是我们只看到局部,而不了解全局所导致的误解。我们往往习惯于断章取义,就像是爱迪生的那一句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还有那被遗忘的后半句“但是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在网上看到了另一种解读。那竖起的二根手指,其实并不是指那两根灯芯,而是代指老二的地位。因为严监生生前老是受大房的气,不想死的时候,还看见那“二”的存在。小妾的那番说辞,只是为了照顾大家的感受,缓解尴尬,才说了灯芯那番说辞。好像也言之有理。

儒生百态,还是“恩不甚兮轻绝,休说功名”。

ps:《儒林外史》也被拍摄成电视剧搬上了大荧幕。兴趣可以先从看电视剧再看原作培养。

你可能感兴趣的:(《儒林外史》:初次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