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文化」江西的第一位状元竟然还是科技大咖?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始于605年的隋朝,在清末1905年被废止,一共延续了1300余年。而江西一共产生了45名状元,根据《江西状元谱》记载,江西第一个状元是卢肇,生于唐末长庆元年(821年)①,袁州宜春(今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他在会昌三年(843年)状元及第,历经地方和中央多个官职,创作了描绘钱塘江海宁段海潮涨落规律的《海潮赋》,成为唐朝科技赋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讲讲卢肇的故事。

这是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

        卢肇有一个很牛的曾祖父,名字叫卢挺,曾经任职袁州刺史,相当于今天的市长,但是经过他的爷爷和父亲两代,已家道中落,按照卢肇自己的话来说:“门地衰薄,生长江湖”、“为业之初,家空四壁。夜无脂烛,则爇薪苏”。卢肇虽然生于寒苦,然其以穷苦自励,生而好学,自幼颖拔不群。

        想要改变自己的穷苦命运,参加科举考试自然是当时的文人的必经之路,而对于卢肇来说,这条路并不平顺。他18岁和20岁时两次尝试考进士,都失败了。但是经历了两次科举落败之后,卢肇并没有因此丧失志气,他对自己说:“得之者未必尽贤,失之者未必尽愚”,成功的未必都是贤能,失败的也未必都是蠢蛋,颇有点越挫越勇的感觉。于是在会昌三年(843年),22岁时再次入京应试。


「赣文化」江西的第一位状元竟然还是科技大咖?_第1张图片
卢肇雕像(图片来源网络)

        各地送举子进京应试,对地方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各地长官都要在去京城的路上设宴为这些举子们送行,祝福举子能够中进士。因为这些举子如果中了进士,很可能是在中央为官的官员,地方官员当然要先和他们拉好关系。

        但是这次送别宴对卢肇来说却非常尴尬,因为卢肇家境贫穷而两次付试未中,另一个举人黄颇却是个高富帅,大家都看好黄颇能中,于是当时的袁州刺史只给黄颇摆了送别宴而没有邀请卢肇。卢肇只能绕过设宴的亭子,在城外十余里处等黄颇喝完送别酒后,再相伴一同付京城。

        或许就是这样的羞辱刺激了卢肇,他不仅中了进士,而且还是状元。卢肇及第后返乡,刺史自觉惭愧,带领部下所有人出城迎接状元,设宴席款待,在席间赋诗曰:“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衔得锦标归。”

《海潮赋》与唐朝科技赋

        卢肇的官场经历并不算很出彩,他先后四次入府为幕僚,当了半年的京官,后又担任歙州、池州、万州、吉州的刺史。当时正值唐代著名的牛李党争时期,这是唐代历史上最激烈也是最后一次朋党之争,卢肇并没有选择站队,而是和两边都保持了距离,这或许也是他仕途不顺的原因。但是他却写出了《海潮赋》,成为了唐代科技赋的代表作,流传万古。

        科技赋是古人观察总结自然现象后,以赋的形式叙述天地之道、天象之理,表达了古代人的科技观。汉代有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写的《思玄赋》,晋代有成公绥的《天地赋》,隋代有李播的《天文大象赋》,唐代最著名的科技赋就是唐初杨炯的《浑天赋》与卢肇的《海潮赋》了。


「赣文化」江西的第一位状元竟然还是科技大咖?_第2张图片
钱塘江潮(图片来源网络)

        卢肇花费了二十余年研究钱塘江海宁段的潮汐变化规律,才写成了四千余字的《海潮赋》。在卢肇之前,对于潮汐的形成主要有神话说和元气说,神话说引用古老的神话故事,认为潮汐为神仙鬼怪推动;元气说认为是由于元气的运动(翕张、相应、相求等)形成潮汐。

        卢肇在《海潮赋》中先是批判了上述两种说法,又设置了十四个问题以深入解释与海潮相关的种种现象的成因。再根据张衡的浑天说中设定的宇宙结构,结合自己的观察,认为潮汐产生于太阳对海水的作用,而潮汐的大小则取决于月亮,提出了天地结构说。这种说法虽然和现代科学的解释还有差距,但是相对于之前的两种说法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当时的皇帝武宗称赞《海潮赋》是“征引有据,图像正明,足成一家之言,以祛千载之惑。”

        当代的学者更是表示,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尤其是潮汐研究方面,《海潮赋》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这篇赋作为科学论文在当时所呈现出的科学创新性更为科学研究者所重视。


注:

①关于卢肇的生卒年份,各资料上有出入,因本文主要引述牛庆国的博士论文《晚唐作家卢肇研究》而成,所以此处按照牛庆国博士的论述。

参考文献:

《晚唐作家卢肇研究》 牛庆国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说<浑天>谈<海潮>——兼论唐代科技赋的创作与成就》 许结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999年第1期

《江西风景独好旅游文化丛书》第6卷历史名贤——朱虹 主编

你可能感兴趣的:(「赣文化」江西的第一位状元竟然还是科技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