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慰别人- 第一话

(正文2700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春节前买了张德芬2018年的新书《我们终将 遇见爱与孤独》。

对于自己人生的感悟,对于他人对她的各种声音,张德芬都能够坦荡和平静的看待。比如有人说她是鸡汤教母,有人说她连自己的婚姻都管理不好还教别人,她都不会恼怒或者急着辩解,反而能够平静的看待自己未完成的功课,并理解那些人说出这样怀疑和笑话的出发点。别人要怎么说,别人怎么看,说白了,都是别人的事情。这样中正的作者写出来的中正的“鸡汤”,我读起来常常心有戚戚焉。

所谓的中正,就是不管是幸福和痛苦,都怀着不带分别心的接纳,不论是快乐还是抑郁,都当作常来常往的朋友一样看待。不管是顺利还是挫折,都当做是生命的馈赠。(抱歉,读完本书,我写的文字也有点“鸡汤”style)

如何安慰别人- 第一话_第1张图片
张德芬2018年新书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下意识的点头,好像那是写给我一个人的。比如,第47页结尾,

“有的时候,我们某些不知名的恐惧,真的是很难消除...。还有一些让我们不舒服的感受,通常我们看到它来就会逃跑。比如,每当母亲跟你抱怨,你就会产生愧疚的感受,久而久之,愧疚多了就会承受不住了,你就恼羞成怒,时长和母亲起冲突。其实,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当下深吸一口气,学会和那个不舒服的愧疚感待在一起,守住自己,看着它,它就会渐渐消散的”

读到这里,不禁想起我和母亲去年的一段时光,那时候,爸爸突然病倒,失去语言和行走的能力,我接爸妈来北京,爸爸住院治疗,妈妈住在我们家,每天早上上班我送妈妈去医院陪爸爸,然后下午妈妈自己坐公交回家。

然后,我和她就进入了这种妈妈抱怨,我内心愧疚,然后对话开始充满“怼“的状态。下面这些文字节选于我去年在母亲节的一篇文章,记录了那几个月和妈妈的看似是安慰其实是冲突的对话(以下均为反面教材。我的一个读者说,你们男人真是愚钝。我完全同意,也很庆幸学到了这个功课)

”那几个月,渐渐的,我发现没有办法心平气和的跟妈妈对话。

看妈妈愁眉苦脸的,我会跟妈妈说,妈你很坚强,你只是自己看不见而已,你每天去陪爸爸,你回家还听我的建议,偶尔弹钢琴,写字,画画,做腰背拉伸,你比很多同龄人坚强多了。妈妈说,“那只是因为你敦促我,我真的不坚强”。

有些日子,妈妈从医院回到家,很少从屋里出来,每次我看见她,都看见她在看手机,我跟妈妈说,您把手机戒了吧,妈妈说,我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现在做不到。我觉得自己帮不上忙,心里特别堵的慌,

妈妈还对我说,你爸爸这样子,未来的日子只会越来越难了。我说,你怎么这么悲观呢?你看四个月前,你就这么想,但是这四个月,我们都挺过来了,我们觉得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都扛过来了。妈妈说,“那是过去,我说的是未来”。

妈妈说,你看别人家,家里有两个孩子的,都至少有一个孩子在身边。我说,还有好多家俩孩子都在外地呢,你怎么就觉得咱们家情况最差了呢?你干嘛不跟比咱们更困难的家庭比呢?

妈妈说,租房要请保姆,养老院又不自由,而且都要花好多钱,我觉得太难了,都不敢想。我说,妈妈,难道你觉得咱们家经济条件最差吗?那那些农村家庭怎么办,还活不活了?租房嫌麻烦,养老院嫌不自由,那你想让我怎样帮你?

妈妈说,我一想到回老家就难受,一出门,到处都是半熟不熟的邻居同事。我说,妈,为什么那会让你难受呢?妈妈说,他们会议论我们,他们会觉得爸爸的样子可怜。我说,妈,人家同情你你难受什么?你这么在意他们干嘛,人家又没有恶意,你又说在北京租房子住太寂寞,难道你不想会老家碰到熟人说话吗?你这样前瞻后顾,我也很难办啊。

妈妈说,你看爸爸隔壁病床,只是腿不利索,但是说话影响不大,而且又年轻。我说,妈,人家这么年轻就中风,有什么好羡慕的。你看事情的角度怎么这么奇怪。

.......

我越来越不敢和妈妈说话了,因为觉得她好多穷途末路,好多前后矛盾,好多前瞻后顾,好多唠唠叨叨。我一跟她说话就头疼,甚至失眠。

这样过了好几个月,我自己也越来越阴郁,直到去了一个心理沙龙,贡献了自己的案例给老师做心理团体雕塑之后,我才真看见了自己和妈妈正在经历什么,真正理解了妈妈的脆弱和恐惧是如何不被我自己接受和允许的,以及明白到主要原因就是我自己的愧疚和恐惧。

我以为我是在用正能量鼓励妈妈,其实我所做的是不允许妈妈流露她的负能量。我以为我是在给妈妈提供方案和主意,其实妈妈需要的是理解和倾听。我以为我是用尽各种方法安慰妈妈,其实我只是害怕妈妈袒露她的脆弱,我害怕妈妈垮掉之后我要一个人承担这一切压力,而妈妈也正是因为这个而担心。

经历了这些,再之后学习了教练之后,对于那些唯正能量至上,躲避负能量如病毒的热门微信鸡汤文章,我都会一笑而过。

后来,我把我的领悟发给了妈妈,妈妈说她很感动,好像那一刻,她真正的得到了她想要的安慰和理解。


今年过年,我从北京郊区的老年公寓接了爸爸妈妈回家。因为爸爸的失语症,妈妈平时没人聊天,回家自然会抓住机会多和我们说说话,妈妈和我们聊了聊在老年公寓的日常。

老年公寓有诸多好处,但是肯定还是有缺陷,比如洗澡时间受限,比如餐食重复,有时候不合口味,比如爸爸睡的早,为了不打扰爸爸睡觉,她都没有时间看书画画。有一晚,听妈和我们聊完,老婆跟我说,聊完觉得有好多负疚感和压力,总觉得妈妈对现状还是不满意,是因为我们做的还不够好。

这回,轮到我安慰老婆了,我说,妈她平时没有人聊天,让她说说总比憋着好。妈当然知道住在老年公寓比住在老家没有电梯没有暖气的楼房有太多优点了。妈也不是不感谢我们给他们做的一切。不过,老婆的那种听完妈妈抱怨的负疚感,我完全可以理解。我们每个人自己也得学会放下这种负疚感才能继续前行。

初四凌晨,爸爸突然左腿(爸爸是右侧偏瘫,左侧平时可以活动)无力,没办法用左腿的力量自己站起来了。妈妈夜里就发现了,但还是等我起床了才告诉我。我一听,心一下子就沉下去了。

老婆赶紧联系学医的同学咨询,我赶紧带着爸和妈去医院急诊,又是查核磁,又是查X光,在医院呆了一天,没有发现明显的新病变。到下午的时候,我自己还是觉得又累又难过,连同事打来的工作电话也没接,只是回了短信。

晚上,老婆的同学和我们讨论爸爸的状况,觉得并没有明显新病灶,是旧病灶的影响造成突发肌肉僵紧,第二天有可能会恢复一些。我自己心里打鼓。但是妈妈却似乎比我更坦然,她甚至对于第二天回老年公寓的计划也没有我那么担心。妈妈说,如果爸爸第二天好点,就回老年公寓,因为老年公寓的卫生间有扶手,反而比住在我们家方便。

我才发现,妈妈虽然很累很辛苦,但是她的心态调整的比我好。这一年里,没搬到北京的老年公寓之前,爸爸还有两次抽搐发作,妈妈都是自己一个人在老家经历的,虽然每次她都说自己害怕的要死。

妈妈有一次跟我说,她自己在学着接受爸爸的状况。那一晚,我突然明白她说的“接受”是认真的。

有时候,我们以为别人需要的是安慰,是正能量,其实,有可能对方需要的是允许和接纳,希望我们可以接纳他们袒露自己的脆弱,之后,他们会更有力量选择勇敢和坚强。

脆弱,不等于懦弱。恐惧,不等于懦弱。悲伤,不等于懦弱。

我们可以给的安慰,是陪伴、聆听,理解和允许。


ps,如果你对这本书有兴趣,我再多说几句。

书分为三篇,上篇:“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主要内容围绕在如何爱自己、如何活出自己、如何活出女人味,关于孤独,关于匮乏,关于评判与自我评判,关于放下自我接纳自我等等,中篇:“爱的刚刚好“,谈论亲密关系,在这一篇里,她首次谈到了前两次失败的婚姻带给她的功课,下篇:”亲爱的孩子,快乐是我最想教给你的事”,谈论亲子关系,里面附录了她写给儿子女儿的信件,提醒父母如何学会放下自己对子女的“你应该怎样怎样”的执念。

这本书和她以往的书的风格一样,如同一个关爱你的大姐姐或者老师,和你分享她的心得。如果你要管它叫鸡汤书,我也不会反对,因为对于每个小标题,她不做过多理论解释,她只是告诉你她自己的领悟,她自己看见的和经历的故事。但是因为她在身心灵领域多年的声誉,所以即使不做过多理论阐述,也仍然容易令人接受。当然,如果没有相应的人生经历,想立刻理解这些感悟,也并不容易。这也是用“鸡汤”的方式来书写的局限性。

书中有一篇叫“有内涵的人一定吃过苦,但吃过苦的人不一定有内涵“,我觉得这个标题很妙:吃过苦,也并不一定会认同这本书里对应的感悟,但是如果能深刻的感悟和认同作者的感悟,那大体也会经历或见识过相应的苦。我就想到一个“人工智能”的问题,“人工智能”能否对这样的人生感悟有“认同感”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安慰别人- 第一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