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影十二公民的理解

这应该是我观影史上屈指可数的重复播放过的电影,当然这也是我最爱的电影之一。第一次看应该是一年前了,记得当时是按快进按钮,跳着看的,知道大概的故事情节,对于人物角色,故事背景并没有仔细思考过,所以在看第一遍的时候并未觉得这部电影有什么特别之处,跟其他电影一样,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叙述,最后来一个完美结局。

当我看第二遍的时候,没有按快进,每个细节都细细品味,偶尔还会回放,我对于这部电影的理解完全变了。这部电影如此优秀,每个动作每句对白都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电影的开始讲述的是十二位学生和家长为了配合学校,参加陪审团,讨论一个20来岁的富二代杀死父亲的案件是否属实,并以此为线索展开讨论,由开始的1人认为有罪,到最后的12人统一意见一致同意无罪。整个讨论过程矛盾重重,抓着你的心一起加入到这个案件的讨论中。电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特别。故事的主要场地就是一个狭窄仓房,一张会议桌,时间上也就两个小时的讨论过程,相较于其他的电影,这部电影时间短,空间小。

首先必须赞美一下演员精确地角色定位,每个演员都是实力派,通过台词,动作,精确地反映出了角色的性格以及心里活动,非常生动,从而是故事更加深刻完美。你或许不知道这些演员名字,但你一定看过他们的影视作品。我觉得当演员的演技在线时,电影自然不会差到那里去。

其次就是丰富的矛盾设置,北京人对河南人的偏见,看待干爹和干女儿感情的有色眼镜,地摊贩与保安的工作矛盾,底层人对有钱人的仇富心理。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让你不得不继续看下去。比如富豪干爹和干女儿是奔着结婚去的真爱;比如政法大学保安的梦想是考政法大学,考了两年没考上才来政法大学当保安;比如老人对于渴望人们关注的心情;比如一直咄咄逼人的顽固出租车司机;强调君臣父子孝道的传统封建思想。电影中弑父的故事其实是因为他和叛逆儿子闹矛盾,很多时间没有理他,他一个人孤独过了很长一段岁月。而那个阴沉的刘海挡住半边脸的男人是个社会人,哥哥被用与案件相同的凶器杀伤,自己被冤枉入狱判8年,一年半的时候,向他道歉说搞错了。

电影主要传播的思想是尊重生命,追求真相,同事也反应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人对于社会的诉求。电影中一句你的一票有罪就是他的一切,你的证据确凿,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冤枉他,这万分之一就是他的一万。

讨论富二代是否有罪是电影的主线。这条主线无疑是清晰丰满的,尽管场景只是一间仓房,尽管推论辩证只靠人物对话作支撑。这个探讨摆在一个年轻生命的面前,在一堆可真可假地证据条件下,能否简单主观判断他有罪,能否决定他的生死,是至关重要的。

在丰满的主线前提下,拓展开的每个人物直线、阶级、职业矛盾,才能有条不紊、层次清晰的推进。当每个人对于生活的不满,对于社会的诉求宣泄后,心结打开后,放下心中的不满、怨恨,客观的从案件本身存在的疑点,证据的真实性出发,直到最后达成统一意见,客观的去判断这个富二代是不是弑父者。

电影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何冰饰演的人物始终持怀疑态度的八号公民。他对于生命的重视,对于真相的追求,是值得尊重的。十二个人,十一个人跟他持反对意见,而他却没有丝毫的妥协,坚持自己的意见。顶着重重的反对声音,模拟案发现场,讨论证据的真实性,一个疑点一个疑点的突破,那种较真、不妥协的态度深深的震撼到了我。而我们的生活、工作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态度,不能说应该可以了、大概没问题、就这样了,只有当你自己挑不出毛病了,别人才有可能会认可它。

电影的最后当然是皆大欢喜,真相是富二代孩子无罪,真凶落网。最后何冰饰演的八号公民回去拿检察证的时候也是让人眼睛一亮,原来他是检察,难怪这么(轴)。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于电影十二公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