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脏腑形体分阴阳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属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五脏属阴,藏精气而不泻,称“神藏”。六腑属阳,传化物而不藏,称“形藏”;而五脏中,心肺在上属阳,肝脾肾居下属阴;
2.经络系统分阴阳
①十二正经中有手足三阴三阳经,属腑而行于肢体外侧面为阳经,一阳分三阳;属脏而行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经,一阴化为三阴。
②奇经八脉中的跷脉与维脉,行于身之内侧者,称为阴跷、阴维脉;行于身体之外侧者,称为阳跷、阳维脉。督脉行于背,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腹,有总督一身之阴经的作用,称为“阴脉之海。”络脉中分布体表及身体上部的称为阳络;分布于内脏、肢体深层及身体下部的称为阴络脉。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由于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平衡的结果。以功能与物质相对而言,则功能属阳,物质属阴,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体现。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病邪可分阴阳两类:
阳邪: 六淫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阴邪: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邪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邪正斗争过程中导致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
1.阴阳偏胜: 即阴胜、阳胜,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1)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阳邪亢盛,性质为热,因而出现热证;阳长则阴消,阳偏胜必然导致阴液的损伤。
阴病:表示阴被破坏表现为阳证。证型:实热证。处理方法为:“热者寒之”
(2)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阴邪亢盛,性质为寒,因而出现寒证;阴长则阳消,阴偏胜必然导致阳气的损伤。
阳病:表示阳被破坏表现为阴症。证型:实寒证。处理方法为:“寒者热之”
2.阴阳偏衰: 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1)阳虚则寒:
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气相对偏胜而虚寒内生。
证型:虚寒证。处理方法: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阴虚则热:
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胜而出现热相。
证型:虚热证。处理方法: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3.阴阳互损:
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故有“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最终导致“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是阴阳对立双方都处于极低水平的状态,是一种病态。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
将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的各种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以阴阳理论辨析其阴阳属性。
a)色泽分阴阳: 阳—色泽鲜明;阴—色泽晦暗
b)气息分阴阳:
语声: 属实、属热,为阳—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属虚、属寒,为阴—语声低微无力、少言沉静
呼吸: 阴证—呼吸微弱;阳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
c)寒热动静喜恶分阴阳:
阳证—躁动不安,身热恶热;阴证—蜷卧静默,身寒喜暖
d)脉象分阴阳:
部位: 阳—寸;阴—尺
动态: 阳—至者;阴—去者
至数: 阳—数;阴—迟
形状: 阳—浮大洪滑;沉涩细小—阴
2.概括病证:
八纲辨证:
阳—表证、热证、实证
阴—里证、寒证、虚证
精气血津液辨证:
阴—精血津液主静
阳—气主动
但是精血津液不足不可称为“阴虚”,气虚也不能称为“阳虚”,因阴虚与阳虚分指阴气亏虚和阳气不足。
脏腑辨证:
在心系病证中:
阴—心阴虚、心血虚、心气虚、心阳虚。
阳—心火亢盛、心血瘀阻
(五)用于指导疾病的防治
基本原则:阴平阳秘
1.指导养生: 注重养生最根本原则是“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的阴阳。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提出“冬病夏治”、“夏病冬养”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2.确定治疗原则 由于疾病的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所以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原则。
a)阴阳偏盛: “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b)阴阳偏衰: ①虚热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②虚寒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③治疗原则:阴病治阳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a)药性: 四气—寒热温凉
b)五味: 辛甘酸苦咸— 辛甘(阳)、酸苦咸(阴)
c)升降沉浮: 升浮(阳)、沉降(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