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改变环境就要适应环境:智慧就是适应,适应就是脱自我中心

不能改变环境就要适应环境:智慧就是适应,适应就是脱自我中心_第1张图片

记得高中哲学老师说,他大学四年只记住了教授一句话,他又送给我们,“不能改变环境,就要适应环境”。

当时颇不以为然,认为这句话过于强调适应,实在过太消极。

这么多年过去了,刚刚体会到这句话的威力,以及蕴含的心理学精髓。

先区分智力和智慧两个词语

发展心理学认为,智力来源于“活动”,也就是社会互动,例如婴儿最要紧的就是多活动,多互动,有益于心理智力的发展。而智慧来自什么呢?皮亚杰认为“智慧即适应”,智慧来自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人是社会动物,智力发展离不开正常社会化,也就是与人互动,由此可知小时候关系影响个体终生。与此反例则是,印度狼孩故事,被狼群抚养长大的孩子,回到人类社会再也无法发展正常智力,只能是“孩狼”。

这里的智力,包括普通人具有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以及心理状态,即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情感、意志、注意和意识、需要动机、能力人格等等。

而智慧则是普通人具有的心理属性基础上,还要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就是说,智力是本能的被动的消极的,智慧则是能动的积极的。

用与环境的关系来说,也就是社会化水平而言,智力类似改变环境,智慧则是适应环境。


再说改变和适应的区别

看起来,改变环境大气、勇气、浩然正气,恰如伟人所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是表达精神斗志,但不是让我们固执于此。

生活中,我们习惯的本能的做法就是改变环境,改变他人,改变规则。

比如有人说了不中听的话语,我们立即就想反驳;有人踢了我们一脚,我们本能会还他一拳;有人讽刺挖苦,我们反唇相讥。

但是适应环境要更进一步,试图通过改变自己而非改变环境来适应这个社会。

事实上,我们都是社会动物,看起来言行独立自主,实际深受社会潜在影响,比如风俗习惯、法律法规、道德要求、理想目标,这些那个离得开社会呢?

如果说改变是刚强,适应则是柔软,老子说“以柔克刚”。

心理学训练人永远是“主动示弱”,是“强者才示弱”。

看起来改变环境很硬气,殊不知这仅仅是本能表现,信奉的是拳头,是丛林法则,是低级动物规则。

只有到了适应环境水平,看似柔软示弱,却非常韧性顽强,因为这需要克服本能,利用大脑理性从事,是智慧交锋,是高级动物规则。

适应环境绝不是一般人认为的软弱,注意“示弱不同于软弱”。

皮亚杰认为适应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即图式。个体在生活中,就是与环境打交道过程,出现了对图式的“同化和顺应”,以达到平衡化。同化就是改变环境,用环境信息丰富图式,顺应则是被环境改变,原来图式变成新图式。同化是量变,顺应则是质变。



最后区分到底以谁为中心

衡量我们心智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就是生活中以谁的需要为中心。

改变环境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幼儿期的典型心理特点,心理发展处于皮亚杰说的前运算阶段。

多少成年人,哪怕活到七老八十,很多心理年龄永远处于幼儿期。

与此对应的,则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意味着以他人为中心,这是儿童期开始的心理发展能力。

心理学有句经典:改变别人是上天的事情。由此戏谑说,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改变自己才是神!

能够适应环境,意味着适应社会要求、认可别人观点、以他人需要为中心,就能在不能改变环境时候,灵活做到适应环境,示弱处事!

因此,让我们再次回顾这段著名祈祷词:

给我一颗勇敢的心,让我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

给我一颗平静的心,让我接受那些不可改变的;

给我一颗智慧的心,让我区分那些是可以改变的那些是不可以改变的!

智慧就是区分,智慧就是适应,适应就是脱自我中心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能改变环境就要适应环境:智慧就是适应,适应就是脱自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