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之代理模式

概述

我们执行一个功能的函数时,经常需要在其中写入与功能不是直接相关但很有必要的代码,如日志记录、信息发送、安全和事务支持等,这些枝节性代码虽然是必要的,但它会带来以下麻烦:

  • 枝节性代码游离在功能性代码之外,它下是函数的目的
  • 枝节性代码会造成功能性代码对其它类的依赖,加深类之间的耦合
  • 枝节性代码带来的耦合度会造成功能性代码移植困难,可重用性降低

毫无疑问,枝节性代码和功能性代码需要分开来才能降低耦合程度,我们可以使用代理模式(委托模式)完成这个要求。代理模式的作用是:为其它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在某些情况下,一 个客户不想直接引用另一个对象,而代理对象可以在客户端和目标对象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代理模式一般涉及到三个角色:

  • 抽象角色:声明真实对象和代理对象的共同接口
  • 代理角色:代理对象内部包含有真实角色的引用,从而可以操作真实角色,同时代理对象 与真实对象有相同的接口,能在任何时候代替真实对象,代理对象可以在执行真实对 象前后加入特定的逻辑以实现功能的扩展。
  • 真实角色:代理角色所代表的真实对象,是我们最终要引用的对象

常见的代理应用场景有:

  • 远程代理:对一个位于不同的地址空间对象提供一个局域代表对象,如RMI中的stub
  • 虚拟代理:根据需要将一个资源消耗很大或者比较复杂的对象,延迟加载,在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创建
  • 保护代理:控制对一个对象的访问权限
  • 智能引用:提供比目标对象额外的服务和功能

接下来,我们用代码来说明什么是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

UML图

先看看代理模式的结构图:


设计模式之代理模式_第1张图片
2019-9-2-12-29-26.png

代码

下面给出一个小栗子说明代理模式,先定义一个抽象角色,也就是一个公共接口,声明一些需要代理的方法,本文定义一个Subject接口,为了简单说明,只是在里面定义一个request方法:

public interface Subject {

    void request();
}

定义Subject的实现类RealSubject,它是一个真实角色:

public class RealSubject implements Subje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 {
        System.out.print("do real request");
    }
}

定义一个代理角色ProxySubject,跟RealSubject一样,它也继承了Subject接口:

public class ProxySubject implements Subject {

    private RealSubject mSubject;

    public ProxySubject() {
        mSubject = new RealSubje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 {
        System.out.print("before");
        mSubject.request();
        System.out.print("after");
    }
}

客户端调用代码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ubject subject = new ProxySubject();
        subject.request();
    }
}

这样,一个简易的代理模式模型就建立了,客户端在使用过程中,无需关注RealSubject,只需要关注ProxySubject就行了,并且可以在ProxySubject中插入一些非功能信的代码,比如输出Log,统计执行时间等等

远程代理

远程代理,对一个位于不同的地址空间对象提供一个局域代表对象。这样说大家可能比较抽象,不太能理解,但其实童鞋们可能在就接触过了,在Android中,Binder的使用就是典型的远程代理。比如ActivityManager:


设计模式之代理模式_第2张图片
2019-9-2-12-29-57.png

在启动Activity的时,会调用ActivityManager的startActivity方法,我们看看Activity是怎么获取的:

    static public IActivityManager asInterface(IBinder obj) {
        if (obj == null) {
            return null;
        }
        IActivityManager in =
            (IActivityManager)obj.queryLocalInterface(descriptor);
        if (in != null) {
            return in;
        }
        // 返回代理类
        return new ActivityManagerProxy(obj);
    }

可以看到,最终是返回了一个ActivityManager的代理类,因为真正的ActivityManager是运行在内核空间的,Android应用无法直接访问得到,那么就可以借助这个ActivityManagerProxy,通过Binder与真正的ActivityManager,也就是ActivityManagerService交互。其中ActivityManagerService和ActivityManagerProxy都实现了同一个接口:IActivityManager。这个就是Android中典型的代理模式的栗子了。至于ActivityManagerService和ActivityManagerProxy是如何通过Binder实现远程调用,这个就是另一个话题Binder的内容了,这里不再做阐述

延迟加载

根据需要将一个资源消耗很大或者比较复杂的对象,延迟加载,在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创建。假设我们创建RealSubject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那么,我们可以把创建它延迟到实际调用的时候,优化Client初始化速度,比如,这样修改ProxySubject以达到延迟加载:

public class ProxySubject implements Subject {

    private RealSubject mSubject;

    public ProxySubject() {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 {
        // 延时加载
        if (mSubject == null) {
            mSubject = new RealSubject();
        }
        mSubject.request();
    }
}

Client在实例化ProxySubject的时候,不需消耗资源,而是等到真正调用request的时候,才会加载RealSubject,达到延时加载的效果

保护代理

可以在Proxy类中加入进行权限,验证是否具有执行真实代码的权限,只有权限验证通过了才进行真实对象的调用

public class ProxySubject implements Subject {

    private RealSubject mSubject;
    private User        mUser;

    public ProxySubject(User user) {
        this.mUser = us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 {
        // 验证权限
        if (mUser.isLogin()) {
            mSubject.request();
        }
    }
}

额外功能

通过引入代理类,可以方便地在功能性代码前后插入扩展,如Log输出,调用统计等,实现对原代码的无侵入式代码扩展,如:

public class ProxySubject implements Subject {

    private RealSubject mSubject;

    public ProxySubject() {
        mSubject = new RealSubje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 {
        System.out.print("Log: before");
        mSubject.request();
        System.out.print("Log: after");
    }
}

静态代理和动态代理

静态代理和动态代理的概念和使用可以参考我另一篇文章:Java动态代理:http://blog.csdn.net/shensky711/article/details/52872249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模式之代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