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春光中,民政局上了头条,离婚潮与结婚潮共同上了热搜。
5月19日至6月17日,深圳全市10个婚姻登记处离婚预约名额已全部约满。按规定,5月17日在系统上能够预约到的最远日期是6月17日,但系统显示剩余预约量为0,意味最少需要等待一个月的时间才能离婚。受疫情影响,陕西西安、四川达州、江苏常州等地都出现了离婚预约名额供求失衡的局面。
等到了2020年的5月20日,又出现这样的新闻:
“提前一天来排队!520郑州“领证”现场火爆,还有跑腿小哥代排队……“
“5月20日凌晨1点58分,谁谁早早来到成都市某某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排队……”
“20日上午8点过,记者来到成都市某某区婚姻登记处,距离开门还有一个小时,门口等候的队伍已经排了50多米。
面对冰火两重天的领证形势,哭笑不得的新闻标题,我们感觉,2020年的不平凡还多了一丝丝魔幻色彩。
已是中年的我们在同学群里开始议论,总有人把话说得生生透彻,简单直白又扎疼你心。
然而细细品味还觉得颇有道理,中年人讲面子,其实面子背后的道理,我们只是没有说出口罢了。
结婚和爱情无关?
在高分电影《婚姻故事》的末尾,已经离异的二人,各自平静下来有了自己新的生活。
而女主妮可的前夫查理无意在看孩子的时候找到了女主几年前以前写的纸条,讽刺的是,这正是他们讨论离婚给咨询师的建议中写亲笔书写的。
“我见到他两秒钟后,就爱上了他,尽管现在已经没有意义了。”
毫无疑问,妮可的婚姻是因为爱情。我们相信,没有爱的基础,查理也不会和妮可结婚。
像我同学说的那样,爱情产生于“想睡TA”的那阵冲动。在冲动期,两人都认为,通过合法的婚姻能安心的彼此拥有(各自的身体和生活),王子公主能幸福平和的过好这一生。
而当两人一起生活久了,两人在家庭中的存在已经习惯成自然,孩子的出生凭添了欣喜和夹杂在一起相继而来的五味杂陈,特别在中国家庭,一大家子人在一起错综复杂,各种事情层出不穷,不吵架的家庭少之又少。
而在《婚姻故事》里,并没有中国式家庭的复杂,只是两人认为自己在婚姻中“应该”得到的那份关注,对方并没有给予自己,而后爱情更是在这份婚姻中找不到踪影。
当男主查理在电影高潮部分声色俱厉的咒骂自己曾经的爱妻妮可的时候,爱情早已在二人的眼光里消失殆尽。
而妮可是那种隐忍内敛的人,她会两秒钟爱上查理,想和他结婚,和他共度一生,她认为自己当初的一见钟情,查理是懂的,她为家庭的付出查理也是能看到的,查理和他总是同频的,自己即便不说,对方也是理解的。
她愿意付出,牺牲自己明星的光环,安心持家,换来丈夫的熠熠生辉,一切只希望他能理解她、爱她。
等到她发现自己的付出成了理所应当,自己的诉求就像空气一样被忽略,压抑了许久的她不被理解也是在情理之中。
婚姻中所有的问题,不在日常中疏导,就会在沉默中爆发。渴望对方能同频自然地理解你,有时候真的是奢望。
查理“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像我总是说不清楚”,妮可这样说。
为什么她说不清楚,因为二人不同频——
查理想要事业上的成功,他认为妮可就应该做家庭妇女照顾家里的起居,他也很自信,认为自己的导演生涯一定比妮可成功。所以他一直不自觉的在要求妮可付出,在家庭中,他属于进攻的一方;
妮可为什么说不清楚,因为当初结婚就是为了爱情,她开始做的选择也是为了查理牺牲自己的事业,在查理的不自觉的一步步要求中逐渐褪去她的光芒,成为家庭的附属品。失去了自我,当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加上付出在查理身上没有得到回应,她感觉自己做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在家庭中,她属于不断退却的一方,直到最后感觉窒息到无路可退。
而查理,因为知道自己要什么(事业),所以事业失利的时候,他会难受,会抓狂,更希望自己周围的一切都能围绕他的事业诉求来,感觉郁闷了,他会马上去找个临时疏导(出轨身边的同事),因为事业谁也帮不了他,只能暂时缓解下心头的压力。这些妮可并不理解。
爱情呢,真的只是当初那个瞬间,然后消失了。
最好的结局,是在若干年后还能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心里能留存一丝柔软。
离婚,新的开端?
《婚姻故事》的末尾,妮可查理离婚后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因为孩子,他们还有交集。
妮可也许是再婚了,或者说有了新男友,她留长了头发,事业上取得了成功,这个时候,查理读到了多年前妮可的独白,感动亦无济于事。
妮可末了,送给他感激的眼神,也许前段婚姻,除了查理懂得了婚姻需要付出,妮可也明白了婚姻需要诉求。
有了经历的双方,彼此成就了现在的他们。
不是所有的离婚都是个美好的开端,然而,需要你学习到,体会到,才能继续过好自己那份将来。没有明白的,依然稀里糊涂,现实中婚姻多次失败的例子也不是少数。
而中式婚姻,更因为中国人多、家庭关系纷繁,增加了不少复杂的事。
中式家庭的复杂婚姻
我的同学A,夫妻双方家庭成员都很多,在婚姻当中,女方是进攻方,男方是后退方,最后两人因为亲戚的经济纠纷走上了法庭,永远的在心上切了一刀。离异以后尝试复婚,但是两人发觉还是失败。最终他们各自都没有再婚。
另一个朋友B,当初结婚较早,后来工作蒸蒸日上,认识了新的男性,在工作中帮她不少,她逐渐看不上前夫,最终二人离异。可是离异后,那位男友并没有和她一起,而是回归了家庭。她也曾经一度很难受,最终和另一名像她前夫那样的、爱她的普通男性走入了二次婚姻。
还有个朋友C,当初结婚是从别人手里抢回来的婚姻,然而二人并没有维持如胶似漆的生活,最终离异了。第二段婚姻她又颇费心机的从同学那里争夺了别人的男友和她结婚了。
生活总是具有戏剧性,好像以前发生的场景,最后还是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
纠结的,离异后仍然纠结;
喜爱攀比的还是觉得抢来的好;
总是依附于对方的,最终还是依附于安全的个体才能罢休。
归根到底还是我们难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感情习惯,或者从上一段婚姻中,没有学到什么,还可能还是受制于自身资源的限制。
婚姻的关键因素
结婚到底是为了什么?
结婚的动机,从初心上看,分为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生理动机是最原始的动机。
社会动机即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当爱与归属感得到实现时,人们就会产生安全感。
爱与被爱一直都是婚姻的动力,而在选择和谁结婚上,人们考虑的因素更多。
《好的婚姻,要守护财产和爱》这本书的标题,把财产放在前面,爱放在后面。可见作者的观点:婚姻与爱情之间,似乎还有一座财产的桥。
伊斯特林的“相对收入假说“提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将会以自己父母抚养自己时的生活水平为参照,如果婚后的生活水平低于参照生活水平,那么不会考虑结婚;而只有当自己和对方共同的经济收入满足或高于当时的参照生活水平才会考虑结婚。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90/00后结婚晚、难,因为生活一直很美,结婚以后未必有跟在父母身边这么舒服,还不如一个人。那狗血的未知婚姻,值得我牺牲现在的、饿不死自己的幸福生活么?
“谈谈就散了罢”,“过把瘾就行”。
选择对象,就是选择可交换的资源
资源交换在婚姻中不是什么新鲜事。假设一个人在某方面资源a不足,会希望通过自己富足的资源b作为交换,与a资源较为丰富的人结婚而得到补偿。
比如西游记里的白狐精,迷惑人老色衰的牛魔王,毕竟牛魔王在妖界的地位非同凡响。
现实社会中,收入不高的年轻女性,都希望自己在年轻的时候,能利用自己的外貌作为资源交换,同社会上层的男性结婚而换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水平——所谓嫁出奇迹。自己的美貌如何被人知道呢?有的美女会花大价钱报自己不感兴趣的什么研修班,或者参加一些很男人的俱乐部,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把找对象当成最重要的事业来做的女性不在少数,其实那些被盯上的男人们也懂她们想做什么。
好在现在有网红经济,让大规模的群体看到自己的美貌的成本是越来越低了。
再比如,老年再婚者中,中老年女性会将较为健康的劳动力作为资源交换,同收入较高,身体健康的男性结婚而换取生活来源和资源保障。
婚姻的“门当户对”古今中外都一样
婚姻研究中的同类匹配理论,是指人们倾向选择与自己在年龄、居住地、教育、社会阶级、价值观等相近的异性为配偶。以前会说门当户对,现在有人换了个名词叫“志同道合”,“价值观相同”。其实,所谓价值观相同,男女培养价值观的各自历程也在考察的范围之中啊:学历上差距不可太大,家庭氛围类似更好。中外其实都一样。
研究表明,与自己各方面相似的的异性交往,在生活习惯上更容易磨合,交往过程也更轻松,更有利于婚姻和谐。
比如婚姻故事里的妮可和查理,他们都属于影视界的明星,一个剧作导演,一个影视明星,还能在工作中搭把手。然而此片里他们并没有走到最后。
男高女低
现在信息发达,我们都知道大龄未婚青年都是哪批人:A类女和D类男。这种现象符合婚姻的第三个典型现象:择偶梯度。
择偶梯度是指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低于自己的女性,而女性则会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经济实力高于自己的男性,即婚姻配对中较为常见的“男高女低”模式。
这种现象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如此多年中逐渐形成的。因为男尊女卑、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影响而成。
自古,家庭教育中父母会潜移默化地教导男孩子好好读书来获得家庭的领导权,而我国长期大部分家庭也是“男主外,女主内”。而当今社会发展中,女性成功者逐渐增多,在大城市出现的年龄高、学历高、收入高的“三髙”单身女性也越来越多了,由于梯度理论,她们择偶更加挑剔,晚婚的也更多。
那些离婚的人,都再婚了么?
虽然离婚在当今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毕竟中西有别,离婚在中国社会从来都带着“不光彩”的色彩。没有一桩分手的婚姻不是以悲伤开头,加上有的离异过程漫长,双方纠缠许久,血泪纵横,难免让人伤痕累累。等想起要再婚的时候,人都老了一截。
由于“男高女低”模式,女性应该会选择在学历、经济上超过自己的男性。可是离异的女性恰恰相反。一方面,若再婚女性学历高、独立,女方对于男方学历、经济的重视性相对降低;另一方面,再婚市场毕竟不像初婚那样广阔,人都很难找,再挑剔更没得选。其实社会上也存在偏见,不光是陌生人,连父母亲戚可能都会认为,给二婚女性介绍对象就可以随意。
拥有社会资源越多的男性,择偶会更挑剔。若是他们结婚早,总会在婚后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比如埃隆马斯克),其实也是抱怨伴侣差强人意,他们容易离异,如果打算再婚,在寻找合适的配偶过程中会耗费越多的时间成本。
比如同学A,因为经济收入高,再婚择偶时并不在意对方的家务与生育能力,更多希望经济上独立、不会给他造成负担、性格相符的女性,最好也不需要结婚,两个人耍耍就好,这样不会再有离婚官司的可能了。
条件好似如他的女性,脾气往往大,难以忍受他;那些脾气好的女性,又希望早点结婚生孩子通过婚姻关系来约束他(这也是他自认为的)所以他一直也没有再婚。
一则讲述中年离婚男的视频,告诉中年男人,不要再婚。因为他们看上的人看不上他们,而看上他们的其实是看上他们的钱,往往老来不能持久。
婚姻里还有一则是信任,基本的信任都没有,哪里来的婚姻?在一段关系中,不自在的感觉能持续多久?离异者受伤后更加谨慎,风吹草动就会让他们打消再婚的念头。
所以,难。
二婚似乎更为现实,但其实背后都是心酸和无奈,透露着人性的卑微
在中国,自古人们都认为有孩子的家庭比没有孩子的家庭会更稳定。
由于女性生育期限较短,再婚女性比再婚男性更倾向于通过征婚启事来寻找伴侣,期望可以在生育期内孕育子女,从而牢固自己的第二段婚姻。比如我的朋友B,就尝试二婚期间再生一个孩子,做一个大龄产妇。
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在再婚择偶时,通常会选择比前任更加年轻的女性,以此来增加他们生育的机会。
离异后的女性,独自带孩子的人不在少数,若是全力照顾孩子,女性也无暇顾忌自己的恋爱,这给自己再婚带来了困难。
若是离异时男女都还年轻,二婚家庭大都会倾向于再要一个孩子。若是中年离异,生育这个事情对于女性而言不太可能。
所以再婚,对于大龄女性而言,市场进一步缩小。
社会高速发展,经济与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也更加开放。连年老人对于恋爱、婚姻的态度越来越开明,观念越来越开放。
然而,对于离婚,人们始终还是带着沉重与压抑去思考的话题,多数人还是认为离婚不光彩,离婚的人也可能会很多年抬不起头,直到自己再婚。
再婚,选择面比初婚要小很多,很多人再婚都是“偷偷摸摸”的,不像初婚那样“大张旗鼓”、欢欣雀跃。
再婚考虑的因素和初婚一样,都是用自己现在略微优秀的社会资源来换取以后社会资源的保障。而对于女性而言,年龄因素是最大限制,因为自己再有钱,也换不来年轻和可以生育的身体。
二婚似乎更为现实,但其实背后都是心酸和无奈,透露着人性的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