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注重结果,可能就真的会发生“目的性颤抖”

《圆桌派》是我喜欢的一档节目,第五季一开始请来了邓亚萍,大家谈论的主题是心理素质在比赛中的作用,其中谈到了一个心理学名词,叫“目的性颤抖”,是说要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越是认真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目的性颤抖”,也称“穿针心理”。

太注重结果,可能就真的会发生“目的性颤抖”_第1张图片

太注重结果,可能就真的会发生“目的性颤抖”_第2张图片

这个词是一种比喻,指一个人做事过度用力和意念过于集中,反而将平常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搞砸了,就是说目的性越强就越不容易成功。

01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鲜见,不过严重到发生生理颤抖的,我在咨询中还真的遇到过。比如一考试答卷手就抖,抖到答不好题;在酒桌上觥筹交错和人敬酒碰杯手拿酒杯总是抖......

究其原因,就是对面临的事情太看重了。因为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弱点:当对某件事情过于重视的时候,心理就会紧张;而一紧张,往往就会出现心跳加速、精力分散、动作失调等不良反应。很多人在人生的关口失手,心理紧张与焦虑是重要原因之一。

卡尔.瓦伦达是一位著名的钢索表演者,以精彩而稳健的高超演技而闻名于全美。有一天,为了欢迎一群重要的客人,他被入选为客人表演。

瓦伦达深知这次表演的重要性,到场的都是美国知名的人物,他就想,如果这次表演能够成功,他将获得更高的知名度,走上人生巅峰。于是瓦伦达表演前每天都在琢磨每个细节每个动作。

然而,表演那天,意外发生了。瓦伦达从钢索上摔了下来,失去了生命。事后,他的妻子说:“我有预感这次会出事,上场之前他一直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在以前的表演中,他只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从来不考虑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正是因为太在意那次表演,以致紧张,所以瓦伦达最终失败了,并且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得失心重了,平常心必然失衡。

1965年,23岁的林海峰获得了日本围棋名人的挑战权,当时的名人是一代传奇大师坂田荣男。对于这个23岁的挑战者,坂田荣男赛前放言,他不信围棋界会出现一个30岁都不到的名人。

与坂田荣男的第一局,林海峰明明感觉实力相差无己,却就是赢不下来,最后输掉这场比赛。首局败北后,林海峰失去自信,他去找老师吴清源请教。

吴清源说:“你现在最需要的是要有一颗平常心。老天对你已经很厚待了,23岁就挑战名人,这已经是多少人梦寐以求也达不到的成就了,你还有什么放不开的呢?”言毕,吴清源题写一幅“平常心”送给弟子。

林海峰由此大悟,随后连胜三局,坂田扳回一局后,林海峰再胜一局,挑战成功,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名人。林海峰说:“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为输了棋而难过了。

这是平常心的来由,其实人生如棋局,所谓的平常心,就是让我们做事情要专注,只要关注事情的本身,而不要被其它杂乱的念头而困扰住。

我问那位因敬酒端杯而手抖的那位来访者:职场上的应酬向领导敬酒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他说:意味着自己的表现如何,意味着领导将对他产生怎样的印象,也意味着他未来的仕途命运。

我又问他,你在和家人朋友一起喝酒碰杯的时候手抖吗?他说,那倒不抖。

我笑了,这正是失掉平常心的表现啊。和家人朋友喝酒聚会,没有那么多的私心杂念,所以心理放松,自然不会手抖;和领导一起,总想着自己在领导面前的印象分想着前途和升迁,当然会焦虑紧张不自然,于是手抖了,于是这形象反而更差劲了,真是欲速则不达啊。

02

 

克服“目的性颤抖”不仅要有颗平常心,还要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做事情的过程中。

太注重结果,可能就真的会发生“目的性颤抖”_第3张图片

太注重结果,可能就真的会发生“目的性颤抖”_第4张图片

目标过于宏大会把人给吓住的,当大目标突现,你仿佛看到一座大山矗立在眼前;当大目标如乌云般压过来,你会感到窒息。当下需要做的每一件事,要看的每一页书,熬的每一分钟,都格外沉重。

但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压力可能就会减少。当然我们普通人不会把挣一个亿当成小目标的。在考场上,你把一定要把这门考好这个目标化成我认真做好每一道题;体育比赛上,你把要夺取冠军这个目标分解成高质量完成每一个动作;做一项任务,把时间分割成几个25分钟,通过蕃茄时间更加有效地完成任务。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实现他们的目标——因为他们过于专注于打败别人,实现成功。而不是努力磨练自己的技艺成为一名精英,更没有用心在事情本身。结果是无法控制的。只要仍在关注结果,你就会继续浪费宝贵的精力在你无法控制的结果上。

但是当你选择专注于过程——你的态度,你的行为,你的心态——你将注意力转移到你可以控制的事物上。这就是将你从普通升级到卓越的力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小目标的累积,才促使大目标的完成,别人都以为邓亚萍是有颗强大的心脏才顶住大赛的压力,其实她是把注意力放在每一个过程和细节中,每一分,每一拍都打出实力,自然就能取得成功。

03

 

专注于过程,不仅仅在于抛开大目标所带来的紧张,更重要的是把人带入一种“心流”状态。就是当你认准一件事情专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忘记自己,忘记时间,没有任何的杂念,这时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更加活跃,感官更加敏锐,工作的效率质量更高。

心流,指的是当人们沉浸在当下着手的某件事情或某个目标中时,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奇克森特米哈伊曾描述道:“当你感觉自己完完全全在为这件事情本身而努力,就连自身也都因此显得很遥远。时光飞逝。你觉得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想法都如行云流水一般发生、发展。你觉得自己全神贯注。所有的能力被发挥到极致。”

结合自身认知,我将心流定义为一种为完成任务而处于能快速高水准调动自身能力的状态。主要特点为感官的高敏锐性以及注意力的高掌控感。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在人生重大时刻或者去完成重要任务时,有这样的状态那你几乎如有神助,无往而不胜。

在乒乓球比赛中,当你专注在球台,那么你的挥拍和决策都会是非常果断的。你的极度专注不会因为对方的呼喊或者大动作表现,就乱了阵脚。

在考场上,当你进入心流状态,你面对每一道题,都能集中精力,快速调动大脑,把所学知识应用在解题上。

我们希望自己在需要的时刻进入心流状态,但心流并不是你想拥有就能拥有,它的出现是有条件的。

如果对这个概念和体验有所了解,平时就可以做一些前期的训练和准备工作,

条件 1:目标清晰

我们先得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不必宏大,如果宏大就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这样的话,才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让思想处于游离状态。比如以写文章来说,我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被读者市场认可的好的心理学写手。这个大目标可以被分解成每周写一篇跟心理学有关的文章。设定这个目标之后,我不会感到压力太大,而且每周我会安排好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选题和具体的写作上。

条件 2:即时反馈

如果你玩过网络游戏,你一定会有废寝忘食完全投入的体验吧?这就是进入了“心流”状态。除了游戏本身有趣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你得到了即时反馈。每完成一局游戏,系统都会给你反馈,让你知道自己是输是赢、得到怎样的奖励,而这也是很多人选择继续玩下去的重要动力。

如果把这种模式转移到学习和工作中,也能收获莫大的驱动力,让自己更好地坚持下去。

太注重结果,可能就真的会发生“目的性颤抖”_第5张图片

比如自己如果按设定的目标完成了任务,就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吃一顿好吃的或给自己买个小礼物,也可以邀请家人亲友配合下,当取得一些小成绩,他们及时给你正面的反馈,那对你都是一种支持和鼓励。

条件 3:挑战与技能匹配

当我们的能力不足以完成一项任务时,就会感到焦虑;当我们的能力远超于任务所需时,就会感到无聊;当我们的能力与任务难度刚好匹配时,就有可能产生“心流”。

太注重结果,可能就真的会发生“目的性颤抖”_第6张图片

所以,当你想要去做成一件事情时,要对这件事情的“挑战”性和自己的“技能”水平进行评估。当你发现一件事情充满挑战,而自己却技能不足时,应当及时学习新的技能或增加自己对这个技能的熟练度,以应对挑战;相反,当一件事情挑战不足时,适当地增加难度,也能够帮助人更好地进入心流的状态。

有了刻意的练习,为自己创造出“心流”发生的条件,那么“心流”才有更多的可能出现。有了更多的“心流”状态的体验,你做事情成功的几率更高,心流出现时,它自动而来,行云流水,水到渠成,你自然不会“目的性颤抖”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