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小米MIX 3发布,雷军发微博称“今年手机出货量跨过一亿台门槛”,对于智能手机市场而言,无疑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然而,在智能手机风光无几的背后,小米转型的重头戏——物联网却将迎来新一轮挑战。
近日,在2018世界物联网大会期间发布的“2018世界物联网500强”中小米IoT排名123位,虽然在总体上成绩不错。但是相对排名第一位的华为,也能看出小米在物联网布局方面的缺失。
声势浩大的小米“造链运动”
2013年,雷军捕捉到物联网这个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的赛道,开启了小米生态链计划,定下了5年内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的目标。于是,小米一场浩浩荡荡的“造链运动”拉开帷幕。
小米手环、净水器、移动电源、平衡车、米家智能家居......一件件智能单品爆红后,华米、紫米、纳恩博、绿米等一批小米生态链企业开始走入大众视野。
试想,如果小米自己开展了100个部门生产不同产品,劳动力消耗之大,且效率不高。5年来,小米用“实业+金融”双向驱动的方式,为初创企业加码,组件了一艘航母舰队。
如果从数量上来看,小米生态的布局显然是非常出色的,其IoT开发者平台接入量已达1.15亿台,目前是家庭智能硬件的行业第一。若只看小米自己的IoT市场表现,的确有种势如破竹之感,但它也仅仅是占了全球IoT产值的不到2%。
对于小米物联网而言,这场声势浩大的“造链运动”现在来看也是非常聪明的一步。小米从自身优势的智能手机出发,围绕智能手机向外不断扩散,将不同的硬件厂商纳入其中,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链”构成一张大“网”。对于小米而言,无疑是最经济和快捷的方式。然而,这也为其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物联网并不是简单的连接
做为小米生态链中重要的一员,云米科技自诞生以来因外观、价格等,成为家电行业“搅局者”,今年又涉及侵权案,与美的对簿公堂。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短短4年,极速扩张,云米完成上市,这也导致了其在产品技术的沉淀和积累少之又少。据云米公布的数据,其拥有的485项专利中,绝大多数为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发明专利比重很小,只有15项,约占仅3.1%。
而小米之所以介入插线板、电池、净水器、净化器等本身技术含量并不算高的领域,是因为小米想借“国货”概念,升级“中国制造”。在这些领域,小米生态并不容易遭遇技术上的强势对手,而小米模式对产品标准化的定义,也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但是,仅限于制造,没有抓到IoT本身的技术意义,这场“新国货运动”并不好发力。例如,小米的爆款产品智能音箱“小爱同学”,在官方推荐的30种玩法中,基本都是用它来操控手机,或者获取互联网服务。它本质上还是已有的需求数据与服务数据之间的互联,而忽略了在IoT感知层获取新的数据,这才是IoT最大的意义。
物物简单的相联并不创造新的价值,IoT最大的意义,是去探索原本未被感知的数据,再通过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的处理,去发展整个产业,甚至改变世界。
人工智能方面,百度每年在此技术的投入均在15%以上,阿里在未来对达摩研究院投入1000亿以上,360也早已提出了全场景AI业务。小米姗姗来迟,在2016年才涉足AI研发。
生态链并非固若金汤
小米在布局生态链的过程中,采用“占股不控股”模式。看似明朗的背后,隐藏着哪些风险?
以华米为例,据之前公布的资料显示,雷军所控制企业持股39.7%,高于华米科技CEO黄汪;2017年营收,小米相关产品和小米渠道占比很重。一直以来,小米生态链企业,依托小米的销售渠道,离开小米将面临失去市场的风险。同时,小米对生态链企业的管控虽然越来越弱,要求却越来越严格。
不仅如此,竞争也是生态链企业面临的严峻考验。在内部,同一类别产品有多家企业竞争,例如,同时做智能锁的云丁、云柚和绿米;同时做空气净化器的睿米、琭珞含章和星月电器。在外部,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了进军IOT市场的速度,华为与硬件厂商合作,在智能家居领域打造一个更开放的生态;OPPO、vivo、TCL 则是共同合作,宣布成立IoT开放生态联盟。
显然,IoT已经成了厂商们的第二战场,生态链企业面对的竞争日益激烈。
小米有没有核“芯”?
从物联网产业链来看,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几大方面。除了网络层之外,其他方面则厂商争夺的重点。而从产业环节而言,芯片无疑是物联网系统的核心。为此,想要构建自主生态,打造低功耗连接,芯片的作用不可言喻。
而在做不做芯片这个问题上,按照雷军的话来说,做芯片最难的一刻,是决策干芯片这件事。毕竟做芯片不像做手机,芯片需要实打实的研发和投入,这对于以互联网思维起家的小米而言,是最大的挑战。
以华为这么大的投入力度,在芯片自主研发的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自2004年开始,华为就开始布局自主研发芯片,2009年才研发出第一颗K3芯片,并且还是试水。之后更是经历了多次实验,才在2014年成功研制麒麟芯片,并最终应用到华为手机之中。由此可见,芯片的研发难度有多大。
相对于手机芯片,物联网芯片本质上还是通信芯片,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但对于小米而言想要进入也并非易事。自2014年成立小米松果电子以来,第一款NB-IOT芯片在2017年底才推出。虽然在时间点上,并没有落后很多,但是显然华为等厂商已经抢先一步。
从布局方面来看,首款NB-IOT芯片的推出,小米IOT生态布局也进一步完善。但是以“杂货铺”的现状来看,小米的终端产品虽然已经具有很大体量,但是想要真正实现生态的凝聚力,显然小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语:
对于物联网而言,小米采取的策略是从应用端反向推进,逐步打通连接、平台及芯片等环节。正如开头所言,跨过一亿台门槛的小米更多还是在消费市场,真正的物联网应用还没有深入延伸。另一方面,在通信协议方面,小米的话语权显然还不够!
全球物联网观察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