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真的为实吗?——哲学认识论学习有感

春节放假期间,学习了混沌大学创新院的认知系列课程,感触特别深。在课程中,李善友教授分享了感官和大脑对人思考的遮蔽性,以此质疑了真理符合论:除了“我思故我在”,人无法保证所见即真实。

首先,先小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心得:从物理和逻辑上,从未有过这么清晰地推导出感官对于大脑的遮蔽性,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

从小学教育开始,我们一直坚持唯物主义原则,坚信不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真理”或者说“标准答案”这么一个东西。无论是从小学还是到研究生的考试,“标准答案”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也深深地印刻在脑子里。到了工作、生活中,也是一样,总是希望找到“标准答案”,因此百度就成了我最为信赖的伙伴。百度多了,渐渐脑子就生锈了。

逐渐我会发现,百度出来的“标准答案”并不一定靠谱。比如,当成为企业运营总经理之后,我碰到的问题不仅仅是产品、技术和财务方面,更多的是和人、销售、市场相关的问题,而我之前并没有处理这些问题的经验。因此,按照之前的逻辑,我发挥所谓的“强大”的自学能力,不断寻找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百度找不到,就从知乎、公众号上找。并且通过认识很多有经验的企业家,听听他们的现身说法,学习他们的成功和遇挫的经验等等。但事实上,寻找出来的“标准答案”,往往只能治标不治本,可以解决A问题,但往往会带出B问题出来。所以,两年下来,企业规模虽然有增长,但是干得非常地累,甚至感觉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因为,同样的资本,放在其他的渠道,回报率甚至会高很多。

所以,在企业经营上,如果仅仅通过感官来观察、寻找标准答案以及借鉴他人的经验,运气好的话,会有效果,实际上很难找到适合自己企业运营之道。反而是跳出经营的层面,从更高的视角去看待企业的问题,可能也就是所谓的“第一性原理”:把握住盈利的本质问题(产品方向、利润空间),其他问题,通过激励机制的调整,充分调动员工的能动性来解决。通过逐步调整,业绩增长虽然还不是很明显,但明显个人的自由时间和员工积极性在增加,应该也算是一个好的趋势。

同样,在生活上,比如处理和夫人的关系也是一样。原来没有太多时间去陪伴她,也有不少小矛盾,感觉上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在她身上。但实际上,刻意去花时间效果并不好,拿善友老师的话来说,也就是“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扭曲表现”。后来,花了一些时间来和夫人同步价值观以及共同的目标,在这之后,即便是花同样的时间,但两个人的关系却更加融洽了。

大道都是相通的,“线性思维vs系统思维”以及“开锁的钥匙不在锁孔上”这两个道理,和善友老师这堂课讲得“真理符合论不成立”,从本质上来讲,其实是一回事。正因为“真理符合论不成立”、“眼见不为实”,所以经常会导致我们犯线性思维的错误,从表象就来指导实践,往往指标不治本。同样,解决问题的真正的钥匙也不会插在锁孔中。掌握这些工具,对于思维模型的建立,帮助非常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眼见真的为实吗?——哲学认识论学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