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吉时良,天地开张,歌鼓齐鸣,来开歌场!开开开,盘古老祖下山来,一开天地阴阳,二开日月三光,三开五方五帝,四开闪电娘娘。。。。。。”
当我第一次站在孩子面前一边敲鼓一边唱起上面的歌时,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听了几句之后立刻把眼光投向后面摆放的小黑板,我在那上面写了歌词,想让孩子们知道我在唱什么。这是黑暗传的开场歌,每次在讲故事的时候我都会先唱开场歌,然后开始讲故事,而故事往往是以“上一回我们说到.....”开始的,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说书人,用一种跟以前完全不同的风格来讲故事,看着孩子们的表情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不断变化,特别享受这样的感觉。这就是三年级的第一个版块:中国创世神话——黑暗传。
跟很多前辈在交流的时候,听到我即将带班进入三年级,他们总会露出特别的笑容,也有相熟的老师会直接说祝我好运。在华德福学校我们已经听过了太多的“九岁危机”,但听得多了好像我也有些麻木了,反而能够以平常心去对待这件事。其实我在二年级下学期就明显的感觉到了班里的不同,也可以说,我已经为这个时期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心里准备。
简而言之,9岁的孩子才真真正正的“落”到大地上,他们的自我第二次入驻,这迫使他们真正的睁开了眼睛,第一次这么清楚的看到了这个他已经生活了9年的世界。他开始思考生死、开始因为疏离感的建立而对外界更有意识。之前他们虽然已经在人生的舞台上站了9年,但四周一片漆黑,他们也融为其中。但那一天他头顶上的那盏射灯突然亮了,清清楚楚的照亮了他,他才发现:啊?这是哪里??我怎么会在这里?!谁来告诉我现在我应该干点什么??基于这些对于儿童发展状态的理解,我们华德福的课程也应运而生。
在给一年级孩子讲童话故事的时候,我们总是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那个“很久很久”究竟有多久,我们也不知道。但是,那个“很久很久”有起点吗?在那个起点发生了什么呢?我从何而生?又是为什么会出生?三年级孩子的发问,更像是一堂哲学课。他们想知道的,并不是人到底是不是猿猴演变而来,他们想知道的只是那个意象上的“根源”。在疫情的那个漫长的假期,我在家把黑暗传的书读了一遍,网课也很认真地学了两遍。在老师的讲解下,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华德福学校三年级要给孩子讲创世神话,又为什么《黑暗传》这部书被叫做汉民族的文化史诗,而被国内华德福学校拿来作为中国的创世神话讲给孩子们。九岁的孩子,在心魂深处需要找到他的根,进而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我是华夏民族的后代”,之后他们才能稳稳地立在大地上。这种民族自豪感,不仅仅孩子需要,我们成人何尝不需要?!所以我抛开了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希伯来神话》,决定三年级的第一个版块从中国创世神话《黑暗传》开始。
我们从一片混沌开始,那时候没有天也没有地,江沽取水/玄黄老祖出世/奇妙子/浪荡子/五方五行神,直至天地初出世。这个版块仍然是按照故事、画、文本、生字学习的节奏,但是因为孩子们已经到三年级,他们的“我”需要被看到,或者说他们需要更多的去体会到“我”的存在,所以我开始慢慢引导孩子们去自己画故事画、自己组织文本,同时在汉字的学习上也增加了一些自主性。但这些都是一点一点缓慢的过程,并不是一上来就什么都让孩子自己完成。这也是这个版块故事进度比较慢的原因。比如说故事画,其实在二下就已经有孩子开始询问“老师我可不可以在这里多画些花?” “我可不可以跟你画得不一样?”在二年级,我只是允许他们在跟我画的一样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细节的内容,但是到了三年级,我开始鼓励他们跟我画得不一样了。只是大多数孩子,在这个阶段尚不能用画笔完美地表达出自己想像的画面。这是正常的现象,有些孩子还是跟我画得一样,但是很多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在自己的画里添加一些他们想象出的细节,或者画出跟我完全不同的故事。
文本的总结也一样,因为《黑暗传》本身的特殊性,它的原文就是七言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我就把跟故事相关的原文提取出来,在故事画画完之后作为阅读的部分,每天带孩子在主课里点读,读着读着孩子们慢慢找到一点自己写诗文的感觉了。我们便开始在主课上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合作来完成一个文本,或者把孩子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合作、最后把几组的成果放到一起完成一个文本。孩子们特别喜欢这个过程,即便最后诗句很多也毫无怨言地要求都抄写到主课本上。同时因为文本内容的增加,孩子们的书写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之前容易抄串行的孩子如今可以很顺利地写下来,孩子们书写的流畅度增加,信心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关于生字学习方面,由于一二年级生字的学习以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等独体字为主,常用的偏旁部首字基本都学过了,所以从三年级开始,就可以以“汉字开花”这种形式来快速高效的带汉字了。比如说我们讲“江沽的故事”的时候,这个故事里出现最多的就是“水”,我就讲了以三点水做为部首的字,当然大多还是以在故事里出现的字为主,适当地加以扩展,孩子们很容易就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汉字。与干瘪生硬地直接带汉字相比,这样的方法不仅快速,而且也有利于孩子对于字形的记忆和对字义的理解。再比如,王字旁在古代字里就是一串玉,所以王字旁的字很多都跟珠宝或珍贵的东西有关。课堂上让孩子试着找出王字旁的字,果然发现好多都是这样的,我就挑出来一些作为这堂课需要学习的生字。这种灵活的授课方式会让孩子们觉得课堂是他们自己的,而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在讲解。三年级的孩子们,仍然对于汉字组词造句特别感兴趣,每次一到组词造句的环节,全班的孩子都特别积极地举手,不叫他们都生气的那种。
在五方五行神的故事里,第一次提到了五行,让我没想到的是,好多孩子都听说过五行。昊泽说妈妈在学艾灸的知识,里面就说过五行可以治病。看来中国的孩子就应该讲中国的创世神话,因为有些东西是原本就在他们血液里的,我所做的只是把它们调动出来。我们简单介绍了五方五行都有哪些,又讲了五行相生相克之道,三年级的孩子懂这些,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我告诉孩子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人很早便会用五行之法来解释万事万物的关系,来给人治病。我们在孩子们的身体里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再次遇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孩子身体里的种子就会萌发,开花和结果,指引他们更加深入地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除了主课的画之外,我们也会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来呼应主课的内容,比如泥塑戏剧和湿水彩。华德福的辅课科目并不是单一而独立的,而是相互结合的一个整体。
晨圈方面,我们开始背诵《千字文》配合身体的节奏,学习季节相关的古诗,配合主课故事的律动,五行相生相克的晨圈等等。另外从二下开始,我就增加了大量的交叉动作,帮助唤醒那些还在萌萌哒状态下没有醒过来的孩子。我们的律动开始变得更难,孩子们却兴致盎然。还有一件特别的事是,三年级孩子们要学习时间,但是时间版块却不是简单地从哪天到哪天,可以说一整个学年都是时间版块。从第一天开学,我便在班里用小黑板写上了年月日星期和节气,这也是一项非常“清醒”的工作,每天都由当天的小助手来完成修改,由老师大声地念出来,提醒孩子们注意时间的变化/节气的变化。每天我也会刻意地说:8点半我们要开始上课了;10点27分我们要准备下课了等等。本来应该在白露节气开始的“立竿见影”活动,因为白露那天下大雨,而不得不拖到秋分开始。秋分那天我跟孩子们一起在后楼大平台上立了杆,并且约好了去画影子的时间。孩子们非常兴奋,那天天也不算晴,在正午十二点的时候,本来是没有太阳的,我和孩子们遗憾地守着竹竿不知该怎么好。但就在一瞬间,太阳从乌云里露了一小块脸出来,有孩子几乎是立刻跳了过去拿粉笔标出了影子的位置,其他孩子则高兴地拍着手并欢呼着。那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我们用竹竿观测一天之中影子的不同位置/长短,同时也会观察这一年不同节气时间影子的长度,最后会比较出哪个节气影子最长哪个最短。这就是华德福的时间学习。
三年级学习创世神话,就是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这些是源泉,从这里开始,我们即将会展开测量/手工业/建筑/农耕等世间生活的学习,帮助孩子们刚刚落地的物质身体,能够立足于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