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认识这么一群人:
他们几乎都有一种“人畜无害”的感觉,跟他们接触的时候,挺舒服的,经常会觉得他们似乎没有什么欲望,不太讲话,偶尔冒出来几句金句,闲云野鹤,仙风道骨的也有,但是没看到他们有什么娱乐。
有时候在想,是不是这就是人生的境界。
但是有时候要约他们,又很不好约,甚至会被拒绝,是不是优秀的人都会有意回避社交,似乎离人类有点远。
把这个问题告诉督导,她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觉察。
咨询师自身的那个BUG,或许还需要我们自己来解。
一般来说,咨询师都挺忙的,忙什么呢,忙接个案,忙参加案例研讨,忙专家会诊,忙着自己进修学习,忙自我体验,忙写个案总结。
很多时候,他们不被人看到的潜在工作时间比例失调得有点夸张,与来访工作1小时的背后,他们可能还要多花三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在查资料、复盘、研讨、体验上面。
他们背后垒起来的需要查看的专业书,可能已经淹没了他们的头颅。
所有优秀的咨询师,几乎都是工作狂+学习型人格障碍,同时,他们也深知工作“忙”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心亡”了,所以他们也会有意分摊出时间来给家庭,给自我休闲。
总之,他们的时间是被分割好的,可能提前一周,提前一个月,甚至我见到的出名的咨询师时间提前1-2年就被预定了。
这是其一。
难道他们忙得没有办法好好交际了是吗?
好问题。
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确实没有更多时间人际交往了,特别是无效社交,而另一个方面,他们天天都在“交往”——他们与来访者建立关系,与来访交流感受,与来访畅谈人生,而且有时候还得维持一段较长时间的关系,然后再被来访狠狠甩掉。
有人听到“甩掉”两个字笑了起来,似乎有点“报复”的快感。
“为什么不是咨询师甩掉来访者,而是他们甩掉你们?”
因为职业素养啊,每当我们想甩掉来访的时候,我们内在就会有一个声音出来,“你看,你的反移情多么强烈,你需要去督导一下了。”
然后我们就会做自我体验,督导什么的,总之,督导完情绪也疏通了,内在动力也被洞悉了,这个想法也就平息了。
第二天我们又是一条好汉,可以继续与“原来想甩锅”的来访工作了……而且以后遇到同样问题也能自己处理了。
“不想无效社交,咨询时间里社交?不觉得这样的话会很功利吗?”
事实是,咨询师给来访者的,是一段有条件的关系。
咨询时间内的完全关注+咨询之外的没有瓜葛,是我们被规定好的职业伦理。
有时候我们在咨询时间之外,也会想起咨询室里的某位来访,会想知道TA更多,甚至咨询结束了也会在生活里的某个瞬间,比如刷牙吃饭走路看书的时候想起来,但是我们一般不会去主动联系或者询问,如果我们有这种想法的话,我们还要继续找督导,去处理自己的这份“放不下”(万能的督导啊)……
除此之外呢,提到咨询师的“欲望”,咨询师唯一的欲望,可能就是咨询能力得到认可了吧。
他们总是在各种自省里,有时候因为进入内心世界的时间久了点,对欲望这回事有点免疫,确实有点不容易出世了。
他们擅长修通自己的情结, 哦,这时候是“中年危机”了吧;哦,现在我这个情绪是由于我过去的一个***经历/誓言;想创业了?自我分析一下原来只是因为想要跟爸妈证明自己……
所有的可能行动,都在内心世界先打包修剪了起来,或者是自我安抚了已经,甚至一念起,一念又落了,能呈现出来,也只是“小包装”,压缩制,浓缩的东西。
他们除了爱自省,他们还有多元世界观,哦,这个也可以,哦,那个也能理解,对的,那种现象原因是***,如果你想怎么样,那就都可以的……
他们不给来访建议,还特别爱提问。
对待自己,他们也这么做,似乎他们的灵魂里沟沟回回特别多,所有的能量都能自己百转千回绕出迷宫,自我圆满。
对职业做一些比喻,有的职业需要你像老虎,有的职业需要你像鸭子,有的人是大江大河,有的人也小溪潺潺,而咨询师这种职业的人,更像是一口老井。
表面看起来就那么一点水面,一次就那么一小桶,还得花上点代价才能打到。
幽幽深深的还有点儿神秘,却是有着源源不断的水源。
无论春夏秋天,水温都是基本恒定的,不会很冰凉也无法再热一点。
老井,自然是要默默无闻的。
除了自身属性上的原因,还有一些外在原因,比如咨询伦理和行业规定,也从外在规定了咨询师们需要谨言慎行。
总之呢,咨询师们似乎确实进入了一个怪圈,入行之后,就出不来了。
这种出不来,却是心甘情愿的,很快他们就会在专业训练里获得更多认知平衡了。
这或许就是职业对人格的影响了吧。
最后想说:
如果你想与之建立关系,请明明白白告诉他----约咨询。
如果被拒绝后也请不要太在意,他们是装的。
参考《潘十解忧工作室》 自真实工作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