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8.震动中国,震撼世界
9.共和国总理奔赴抗震第一线
10.震后汶川已成为孤岛
11.阿坝州委书记侍俊说:“爬,也要爬进映秀!”
12.震后徒步救援行动已经开始
13.另一条救援通道正在开辟
第八章:震动中国,震撼世界
地震波从汶川映秀镇地下的14公里处发出,以每秒约3千米的速度,冲向四面八方。在距离汶川约140公里的北川县,它摧毁了几乎所有的房屋,并让8500多人死于废墟之中;在距离汶川约200公里的青川县,它同样威力无比,已经让5000多人死于非命……
地震发生时,兰州城区有强烈的震感。某公司老板杨天和同事们正在公司四楼会议室开会,桌子突然剧烈地抖动,一条桌腿突然劈开。他们都愣住了,坐着不敢动,恶心与恐慌一阵阵袭上心头。
桌子晃了约一分钟后停下来。有人喊:“地震了,快跑!”大家都往外冲。街上已经有很多人了。杨天开始四处打电话,联系亲朋好友。他从这些电话中得到的信息是,甘肃绝大部分地区都有震感,靠近四川的陇南地区有建筑物受损,而陇东他亲戚家里,有几间土坯房已经倒塌,那里震感比兰州更强,地面摇晃得人都站不住。
甘肃省民政厅说,汶川地震波及甘肃省大部分地区。截至12日18时,地震已经造成甘肃省10人死亡,14人重伤。
陕西省地震局说,该省十个市普遍有震感,其中汉中、安康、宝鸡反应强烈,目前已有个别人员伤亡。
云南省民政厅报告,云南楚雄、昭通等地受汶川地震的影响,有较强烈的震感,并有部分房屋倒塌。
重庆如是,贵阳如是,上海亦如是……
6分半钟后,1530公里外的北京,高楼中的人群开始慌张地奔跑。
14时40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通过“短信速报系统”通知了国务院办公厅。
按惯例,世界上某地区出现特大险情,要用红色保密电话向国家重要部门密报。国家地震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程师说,在4年前的印尼海啸中,就是用红色保密电话将灾情传递到中央高层的。红色保密电话一般具有语音通话保密功能,其核心是在普通电话机中安装语音通讯保密板,并对电话电路进行必要改进设计。红色并不是电话机的颜色,而是意味“警戒”。但汶川大地震没有用红色保密电话,那是因为国家地震局领导考虑到运用短信速报系统反应会更快些。
14时45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评估结果发布: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在中国,这是最高级别。
从河南考察完农业和粮食生产储备情况抵京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赶往中南海的途中得到了这一消息,于是他马上通知去成都的专机立即准备,而这也是总理能在震后不到2小时出发的原因。
随后,中南海新华门红墙之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立刻召开。经过常委们紧急磋商,决定成立全国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任总指挥,副总理李克强、回良玉任副总指挥。
此时,64岁的副总理回良玉还在乌拉圭访问。回良玉还兼任国家减灾委员会副主任一职,地震发生后,他已经在赶往回国的路上。
中国内阁的要员们开始以秒来计算他们的时间。
“总理要去现场,请你们派一个局长陪同。”挂上国务院办公厅电话,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刘玉辰穿上外套就去了西郊机场,一件行李也没带。
国家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当天上午刚刚主持了2008年第一次部务会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草案送审稿)》就在这次会上获得了通过,可是到了下午,空前的灾难就降临到了中国。
15时40分,按照《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紧急启动国家应急救灾二级响应。
22时15分,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将响应等级提升到一级。
国务院救灾工作组于当晚赶赴地震灾区,协助指导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
汶川大地震,也惊动了世界上很多国家。中国党和政府对汶川大地震的应急处置方略,赢得了很多国家的普遍赞誉。
国际舆论称赞中国政府已经具备有现代国家管理的较高水平与能力。
德国媒体说,改革开放不仅增加了中国的物质财富,也使其人民紧密团结起来,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和觉悟,此次汶川大地震将整个中国“焊接”在了一起。
韩国媒体说,13亿人共克国难的经历“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格”。
新加坡媒体说,感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国人在面临灾难时所显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是赈灾过程中不同的角色所写下的一个个有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正在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的“人”字,正是这个“人”字,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
西班牙媒体说,中华民族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精神与力量,将使它在前进的道路上坚不可摧。
不到一个星期,全世界的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惊呼:中国震惊了世界!
英国路透社引用了著名艾伯培大学政治学家的谈话:“我认为毫不夸张地说,这可能是有史以来,在和平年代一个国家的政府对大型自然灾害作出的最迅速而有效的反应。”
最有代表性的是俄新社的一篇评论,题目是《中国,挺住》。评论是地震五天后发出的,其中一段写道:“我们知道,一个总理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美国报纸用“中国救灾行动让美国生妒”作为标题。《华盛顿时报》把中国地震和美国飓风相比说:“为什么中国对这次灾难作出这样的反应,而美国对‘卡特尼娜’飓风作出那样的反应,这对记者和政治家来说,将是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法国《世界报》写道:“这与在细甸所发生的一切,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与美国政府在2005年飓风后的行动迟缓也同样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九章:共和国总理奔赴抗震第一线
地震后1小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
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
地震后2小时,也就是16时40分左右,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坐专机从北京西郊机场呼啸升空,10余名部长、副部长随之前往重灾区汶川。
在专机上,温总理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成立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部下辖救援、医疗卫生等8个小组(4天后,为防止灾区的水库、堤坝等出险,又增设水利组)。
在专机上,温总理摊开了震区地图。这位曾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矿产系的学生,对地震的发生机理及重大灾害的应急并不陌生。1976年河北省唐山市发生大地震时,他在甘肃省地质局地质力学队任职。现在特大地震又来了,他心里又是一个动荡。在地图上,他用铅笔在震中汶川的位置画了一个大圈。温总理向在场的中央领导说:“这次抗震救灾工作特别紧迫,责任特别重大,任务特别艰巨。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做好被困群众和受伤群众的救治工作。”
专机上,温家宝总理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社记者的采访,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
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战胜这场特别巨大的地震灾害!
温总理的专机升空时,以军方为主力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和国家地震灾害现场工作队在北京已集结完毕,随后登机飞往灾区。由于随机调运了大量物资,一位环保部副部长被“挤”了下来。
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的有近20000名官兵和3000名公安消防与特警。
震后18分钟,新华网向全球播发了“汶川大地震”这个消息。
此后,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次启动24小时震区信息直播。
“这为救灾带来非常大的帮助,是开放政府的表现。”中国青年政治学校教授展江评价说。
是的,如果不这样,347亿元民间捐款、数10万志愿者以及台湾、日本和俄罗斯等国际救援队,也不可能及时进入灾区。
透明信息促成了真正的“国家总动员”。
傍晚,温总理的专机降落在四川成都的太平寺机场。
身穿蓝色夹克的温家宝总理在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省长蒋巨峰的陪同下立即前往震中汶川。当他们到达都江堰市时,前面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挡住了去路,因此部署工作只能在都江堰搭建的临时帐篷里进行。
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彩条大帐篷下,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正在举行会议。温总理要求部队克服一切困难,就是步行也要尽快进入受灾最严重的汶川地区。他说:“千方百计进去,时间越早越好,早一秒钟就可能多救活一个人。”
雨滴敲打着彩条塑料布的声音和柴油发电机的轰鸣声萦绕在耳边显得紧张而急迫,各部委、四川省委根据会议的精神,立刻向后方打电话下达抗震救灾命令。
第一道现场指示从帐篷内发出:
救人,就是步行,也要尽快到达受灾最重的地区,尤其是汶川。
温总理最后强调说:
现在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多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就可能多抢救出一个被困者。
第十章:震后汶川已成为孤岛
震后的汶川县城已经从上午的繁华变成了下午的凋敝,县城大街上到处是狼藉一片。房屋出现了巨大裂缝,铁门震倒在地上,墙上的广告牌和商店的招牌被撕成了条形,有的还在风尘中飘来飘去……
在尘沙飞扬的空气里,一批批人流在不停地奔跑。凡是知道1976年唐山地震的人都知晓大震后有余震,所以他们要在余震来临前找个安全的地方,或者在余震来临前找到家人和孩子。这样,他们就必须在尘沙弥漫的大街上奔跑。
这时,有些人发现岷江断流。一联想到刚才的大地震,他们马上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为1933年茂县叠溪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堵成堰塞湖后引起洪灾的事他们是知道的。于是,汶川县城里马上就造成了恐慌。
江水断流造成洪灾唯一的办法只有往山上跑,可山上正在垮塌,这让很多人都感到没有了生的希望。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几分钟后就传到了指挥部王斌书记的耳朵里。这时,王书记马上就想到必须把全城的人转移到相对安全的高地。在汶川县城附近哪儿有相对安全的高地呢?他思索了一下,马上想到了比较开阔的姜维城山上,那里坡度较缓,没出现大量垮塌。王书记和肖副州长一合计,马上派人赶赴几个人口集中的学校去帮助转移学生,要他们把学生带到姜维城山上。
于是,人大副主任刘德成、纪委书记王继宏分别赶往威州中学的南北校区,统战部部长郭素梅和政协副主席葛定全分别赶往桑坪中学本部与分部……
一时间,许多警察和武警战士站在了县城的各个路口。他们把不知情由还在盲目奔跑的人马上引送到姜维城山上。
一股股逃难的人流从四处汇来,然后从南北两个方向向县城东侧的姜维城山缓缓爬去。清冷多时的山坡上一时人头攒动,显得人气兴旺。但很多人都默默无语,他们想到地震后无家可归,心里甚是凄凉。
全城的人绝大多数都上了姜维城,还有一小部分被转移到了地势较高的桑坪社区(一个相对安全的山坡上),城里只留下了指挥部人员、医疗人员和执勤的警察、武警战士和民兵。
为了救助受伤的人,从地震发生后医院就马上投入了救护工作。120急救车在大街上呼啸而过,“嘟嘟嘟”的警笛声一会儿在城南,一会儿在城北。不到1小时,就接收了很多受伤人。动手术没有电,他们只好点燃柴油发电机,于是“突突突”的马达声从医院里传出,久久回荡在空城的小巷里。
天黑之前,有人报告岷江里的水已开始流动了。王书记听后终于松了口气。显然,这是上游造成的暂时堵塞,只要重新流动,显然已无大的危险了。
“但群众的转移并不是没有用,因为大震后的余震还很频繁,我们不可能让他们在城里受危险!”王书记对大家说。
是的,自大地震过后,几乎每半小时一次大余震。
经县地震办公室主任陈晓华所报的情况来看,这次地震少说也在7级以上,所以会产生大小不等的余震。这些余震其烈度和大地震没太大的区别,只是时间相当短,只有几秒钟。但余震中掉下砖块与玻璃碎片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所以老百姓是不可能马上进城的。
天已经黑下来,摆在汶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面前的工作还有很多。首先是迁移在姜维城山上的上万人的安全和生存问题。由此,指挥部马上分派若干临时工作组马上到各灾民点去做安抚工作。看见要下雨了,又马上给学校的学生解决防雨塑料布。接下来又成立由县级干部带队的13个抢险工作组奔赴各乡镇了解灾情,指导其抗震救灾。
王书记要求,13个抢险工作组必须在明天一早赶往下属的13个乡镇。
目前,摆在指挥部面前最关键的事情是尽快与上级取得联系。但由于通讯中断,只有靠海事卫星电话或无线电台才能达此目的了。
说到海事卫星电话,在汶川县城里就有一部,那是中国电信汶川分公司的。
管理这部海事卫星电话的人叫刘道彬,地震发生时他不顾生命危险从家里抢出这部电话。14点40分左右,刘道彬向阿坝州电信公司监控中心打通了这部电话,后来被称为“汶川震后对外发出声音第一人”。
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刘道彬在分公司大院里把卫星电话对准天上:“喂,喂,我们这里地震了,我们这里地震了,你们那边怎么样?”。电话终于通了,只听那边问他:“机房怎么样?”他回答:“机房已经出现裂缝,但还没有倒塌。”
大约只有10秒钟的时间电话就断掉了。
到了下午18时,刘道彬在海事卫星电话中又接到了信号,原来是阿坝州人民政府托州电信公司给他打电话,要他把卫星电话交给县委书记王斌使用。
听到这一指示后刘道彬马上背着电话向汶川县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奔来。
由于信号差,王书记与州政府一直联系不上。直到深夜,电话终于打通。
5月13日1时15分,汶川县委书记王斌通过海事卫星电话终于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州应急办主任何飚接通了电话。
王书记哽咽地说,汶川县威州镇、绵虒镇农民群众的房屋大部分已倒塌,汶川县城部分房屋倒塌、大部分房屋出现险情,县城3万余人在避难场所不敢回家。地震中的映秀、漩口、卧龙三镇至今仍无一点信息,通讯、交通完全中断。
王斌报告,汶川急需通过空投方式解决帐篷、食品、药品和卫星通信设备,急需医务人员空降到现场抢救受伤群众。
第十一章:阿坝州委书记侍俊说:“爬,也要爬进映秀!”
自地震发生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委和州人民政府就连续发布多则公告,及时向外界通报地震灾情及抗震救灾情况。当晚发布的汶川县7.8级地震一号公告宣布:“从即日起,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
接着马上成立阿坝州防震减灾指挥部,多位负责人率领由地震、交通、通信、卫生、民政等部门组成的应急先遣工作组,赶赴灾区指挥救灾抢救工作。
阿坝州政府网显示,截至13日凌晨3时,该网已更新16次有关地震的信息。
地震发生之时,州委书记侍俊正在成都市准备参加一个会议。强烈的地震刚刚平息后,一条短消息出现在他的手机上:7.8级,震中映秀。
看着这条消息,侍书记心里一惊,像是被人在头上重重一击。突变的事件,让他心中有一团火在燃烧。7.8级,1976年的唐山地震只是7.6级,这7.8级该是怎样一种凄惨景象?映秀,映秀可是我管辖的地方。不行,得赶快救人!一连串的思绪像走马灯似的在侍书记脑中跑过,最后落在了“救人”二字上,于是他立即驱车向震中映秀赶去。
当他们赶到都江堰时,才知道通往映秀的路已被山体滑坡掩埋。于是,侍俊又叫司机掉头往北川方向疾驰,他想通过北川、茂县进入汶川。可是当进入北川外围时,同样出现了山体滑坡掩埋道路的情况。侍书记还不甘心,他又要司机绕江油、平武进入松潘、茂县。到了江油后,他们依然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于是,侍书记只好叫司机开车重回都江堰。
地震过后的10多个小时,侍书记绕了近千公里。他分别尝试了途经都江堰、北川和江油三条路进入汶川,但都没有成功。
就在绕道的途中,侍书记通过卫星电话和公安部门的电台向阿坝州发出了4条紧急指令:
一、所有州级干部迅速向震中集中,县乡级干部迅速赶赴受灾严重的乡和村;
二、到位后立即组织群众自救待援;
三、全力打通塌方路段、抢修通讯和电力设施;
四、全力维护灾区的社会稳定。
事后证明,正是由于阿坝州在第一时间作出抗震救灾工作部署,在这个迟迟没能在山体大面积滑坡中抢通公路的地方,经过干部群众的充分努力,从废墟中抢救出40000余人,占全省灾区抢救被埋人员总数一半还多。
13日2时许,侍俊的车子又驶进了都江堰的抗震救灾指挥部。这时候,侍俊从指挥部里得知了都江堰、绵竹、北川、青川等地在地震中都受到了严重的损毁,已有数千人死亡。而汶川县,尤其是作为这次地震震中的映秀镇,他毫不知情。四川省指挥部毫不知情,国务院指挥部也毫不知情。
站在指挥部里,侍俊瞪圆了眼睛,他死死盯着地图上标记震中映秀的地方。他狠狠地捏紧了拳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嘴里却说出了这样的话:“爬,也要爬进映秀!”
第十二章 :震后徒步救援行动已经开始
当侍俊书记站在地图前准备徒步进入映秀时,已有人开始徒步向映秀进军了,他们是我们永远也忘不了的人民子弟兵。
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总参谋部立即发出指示,要求成都军区、空军和武警部队坚决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的重要批示,迅速组织灾区驻军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最大限度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挽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指示要求,抗震救灾工作是一件紧迫的政治任务。各部队要切实肩负起人民军队的政治责任,紧急动员起来,想尽一切办法救助灾区群众;各部队领导要靠前指挥,加强与地方各部门的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好灾区伤亡和道路损毁情况;驻灾区附近各部队要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工作,随时听候命令或根据地方政府要求投入救援。
5月12日22时30分,一支由成都军区某炮兵团副参谋长杨卫东率领的22人侦察小分队开始从都江堰出发。他们冒着倾盆大雨在频繁的余震中翻山越岭,向震中映秀挺进。他们的任务是探明重灾区情况,为后续部队趟路并与外界建立联系。
接着,成都军区驻渝某集团军军长许勇又亲率只有33人的先遣部队,冒着山体滑坡的危险以轻便的冲锋舟为交通工具通过紫坪铺水库,向震中映秀挺进。
地震发生时,许勇正在部队驻地。强烈的震动把他和身边的人全都震倒了。“地震离我们不远!”在迅速作出判断的那一刻,许勇下达了他的第一道命令:“做好准备,随时出发。”
17时,成都军区的命令下达到许勇的集团军。旋即,许勇麾下3000官兵开始从各个方向朝他奔来。
天黑后,许军长驱车赶到都江堰。他马上投入到了都江堰灾区的抢险救人中。那台越野车,也成了他进驻都江堰的指挥所。但没过多久,许勇又接到成都军区的命令,要他务必在13日天黑前带领部队赶到震中映秀镇,查明灾情。
前方道路已完全毁坏,火速赶来的一路路救援大军将拥堵在都江堰。
怎么办?许勇的脑子里思索了一下。成都军区领导给他部队的死命令还在他耳边萦绕:抢救伤员要紧,要不惜一切代价,冒死开辟生命通道!
雨夜中,许勇做出“徒步进入”的决定。
他立刻点兵组成先遣突击小分队,由某炮兵团副参谋长杨卫东率领。这个小分队共22人,其中有2名是军区调配过来的通信兵。
此时,地震已将道路破坏殆尽,完全找不到通往汶川映秀的路,小分队只能按大致方向沿岷江进发。他们有路的地方走路,无路的地方开辟新路。由于出发紧急来不及装备,整个队伍仅有5把手电筒,战士们也都穿着普通胶鞋。
杨卫东把这支负责侦察道路的小分队分作三组,前面4人为先遣小组,探路侦察,注意各种响动,以防山体滑坡和塌方将队伍冲垮掩埋;后面4人为互助组,争取不让一个战士掉队,剩下的14人走中间,作为“主力”。
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他们无法知道自己已走了多少路,距映秀还有多远。他们只能在漆黑的危机四伏的雨夜里奋力前进。途中,他们一次次地遇到断路和塌方;一次次地遭遇由余震和下雨引起的山体滑坡(其中比较大的就有5次)。但是,他们一刻也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尽快赶到震中映秀!
小分队出发不久,便与许军长失去了联系。
13日早上,阿坝州地方行政领导终于与军方取得了联系。
在紫坪铺水库的大坝上,州委书记侍俊与军长许勇站在了一起。他们紧紧地握住了对方的手。
经过几小时的研究,他们最终放弃往陆路挺进的方案,而敲定了一条“用冲锋舟从水路进发的路线”。这样,大量的冲锋舟被纷纷抬向了紫坪铺水库边。
中午13时一过,侍俊带着阿坝州的几名主要干部出发了。他们是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福耀,副州长白理成、吴泽刚、李川。他们手牵着手从100多米高的陡峭崖壁上慢慢滑到岸边,然后上了冲锋舟。
“哗啦啦!哗啦啦!”船还没有开走,刚刚走下的那个山坡在余震中疯了似地抖动,上面大大小小的石头一起往下掉。突然,“咚!”的一声巨响,一块足足有一辆卡车大的巨石,沿着山坡跌落江中,激起了很高的巨浪并向20米开外的冲锋舟狠狠砸去。岸边的战士们紧紧抓住冲锋舟的索绳,这才免了冲锋舟被砸翻的厄运。
当水面恢复平静之后,冲锋舟开足了马力向震中映秀驶去。
许勇留在岸边等待深夜出发的小分队与他联系,但怎么也联系不上。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每一小时的等待,都像一年那样漫长。
已经午后多时,许勇终于等不住了。他捏着手中的铅笔,在军用地图标示“映秀”的地方戳了个大洞,大声说:“我去!”。
“军长,你不能去,一路危险!”参谋李国事赶紧阻拦。
许勇白了李参谋一眼,然后质问道:“谁说危险将军就不能去,谁说将军不应冲在最前面?!”
16时30分,许军长带领战士们扛着冲锋舟向紫坪铺水库走去。到了水库边,他们分别上了三条冲锋舟,向震中映秀奔去。
第十三章:另一条救援通道正在开辟
地震发生后,位于震中的汶川县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党和政府正想尽一切办法进入汶川实施救援。在南路大军纷纷进入映秀的同时,一支200人的救援先遣队已经从阿坝州州府马尔康悄然出发,向汶川方向挺进。
地震后2小时,也就是16时30分,武警驻川某师师长沈涛、政委何建国立即向正在马尔康地区执行任务的师参谋长王毅下达了开进汶川的命令,于是670名官兵火速向东边的汶川县开进。
“快!快!快!”
“到汶川,上一线,救群众!”
部队在行进中师参谋长王毅还在对战士们作简单的动员。
当他们穿过鹧鸪山隧道进入理县米亚罗地区之后,前面的道路逐渐难行起来,到处是不断坠落的巨石,路上不时被滑下的山体堵塞。
强行通过!部队一边抢通道路,一边艰难地前进。
13日凌晨1时,经过几个小时的摩托化行军,王毅的部队到达了理县古尔沟,这才发现前面的道路彻底断了。
严重的山体滑坡堵住了前进的道路,被砸的汽车横七竖八地翻在路边。它们真像捏瘪了的易拉罐,简直经不起巨石的敲打。遇难者的遗体随处可见,真是惨不忍睹!
巨大的山体塌方将道路完全堵塞,部队的车辆无法前进了。
怎么办?经过短暂的思索,王毅果断地下达了徒步向汶川进发的命令:“弃车步行!重型装备就地看管。第一梯队由党员和班长骨干就地组成200人的突击队,携带必需的压缩干粮、水和抢险工具,徒步前进!”
在很短时间内,一支200人的先遣突击队就这样建成了。
“不惜一切代价,排除一切困难,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汶川!”王毅向突击队员们喊道,然后又对留下来的400多名官兵说,“其余官兵就近转入理县抢险救灾,随后开进汶川!”
于是,突击队就这样出发了,在他们里面还有10名勇敢的女兵。
“跟上!快跟上!”
夜幕中,只听到队伍中从前至后不断传来的口令。
夜越来越黑,天上下起了大雨。战士们两三个人一把手电筒,摸索着探路行进,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陡峭的斜坡上。古尔沟路段,一侧是悬崖峭壁,一侧是湍急的杂谷脑河水,稍不当心就会滑入河中。
险情随时都在发生,战士王本何一不小心,被乱石绊倒,差一点儿坠落悬崖,幸亏抓住一丛灌木,才免了一场悲剧。
最让人担心的是不断掉落的飞石,夜间无法观察,王毅就往后传话,命令部队5人一组,拉大距离,尽量不出声,仔细听声响,判断有没有石块滚落。
除了武警战士,还有人从西线往汶川赶来,而这些人却是抱着“打通汶川对外交通生命线”这个强烈愿望而来的,也是实现“突出重围,寻求支援”这个战略目的而来的。这些人是谁呢?
地震发生后不久,驻守马尔康的阿坝州委办公室、阿坝州人民政府办公室马上下发《关于立即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县、州级有关部门要立即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迅速行动起来,展开救灾。同时决定成立破坏性地震应急救灾指挥部,由州委书记侍俊担任指挥部指挥长,州委副书记陈贵华、州政府常务副州长白理成担任常务指挥。
之后,在马尔康的常务指挥陈贵华马上成立了州救灾先遣工作组赶赴汶川,随行的有副州长田晓丹、秘书长金吉昌和正在阿坝州指导工作的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李亚洲。
地震后半小时,阿坝州军分区的操场上紧急集合了85人,他们是阿坝军分区机关和独立营的官兵。此外,还有医疗小分队。这85人马上组成突击队,在李亚洲的带领下,冒着接连不断的余震向汶川进发。
“救灾和打仗一样,快速反应是第一。”李亚洲的话掷地有声。
晚上22时,突击队停在了距理县县城32公里的古尔沟镇,因为前面的道路完全垮塌,滚落的岩石到处都是,它们拦断了去路。
“组织精干力量,就是摸也要摸到汶川,人民群众在期盼着我们!”李亚洲果断地决定弃车前进。
“当时天降大雨,乱石飞奔,我们沿着河边一路前行,其实很多时候不是跑是爬,大小余震几十次。”李亚洲在后来记者采访时回忆说。
同行的州抗震常务指挥陈贵华几次劝他停下来休息,他都加以拒绝。途中遇到的老百姓也多次劝告说前面有危险,但李副司令员坚决要往前走。
5月13日凌晨3时,历时6个半小时,他们终于到达理县县城。
在理县县城,他们给理县县委、县政府部署了救灾工作。
之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向汶川挺进。
与他们同时出发的,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他们组成了若干突击队、志愿队,穿过鹧鸪山隧道,向震中汶川赶来。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向汶川抢修道路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是中国铁路十六局集团的抗震抢险突击队和武警水电部队三局九支队的官兵。
地震发生时,在马尔康县白湾乡双江口水电站工地的中铁十六局集团正在紧张施工。指挥爆破作业的项目部副经理刘星伟,在莫明其妙地重重一跌后,却把原因归咎于爆破队队长李志桥。他劈头盖脸地把李志桥痛斥了一顿,责问他到底往炮孔里填了多少炸药,竟一炮将他震倒在地上。
李志桥听后心里很委屈,因为他没有填多少炸药呀!正在这时,经理陈绍平召集项目部领导成员召开紧急会议,传达集团公司、四川及当地有关部门领导关于抗震救灾的重要指示。这时刘星伟才知道,原来刚才那一跌是汶川发生了地震。
根据上级指示,陈绍平当即宣布,成立以刘星伟为队长的抗震抢险突击队,抽调2台装载机、1台指挥车,立即投入抢修道路的施工中,迅速打通从马尔康、理县通向汶川的西部生命通道。
5月13日清晨,刘星伟率抗震抢险突击队从双江口水电站工地出发,沿317国道向东开进。当到了古尔沟路段时,沿途到处都是被落石砸毁的车辆,有的轮胎爆裂,有的被泥石流掀翻,有的被巨石砸扁……
公路两旁,不断传来伤员的呻吟,同时还有很多死者遗体。
当施工队行进到相对安全的地方时,刘星伟将4名年轻的突击队员叫下车,然后神情凝重地对他们说:“大家都看到了,这次地震灾害比原来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我们担负的任务也比原来想象的要艰巨得多,也就是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如果有不想继续朝前走的,现在可以向我报告。”
鸦雀无声,没有人退缩。
“好,都是顶天立地的钢铁汉!”刘星伟高兴地说。
在挺进理县县城的路上,他们与另一修路大军会合了,他们是武警水电部队九支队四中队。
地震发生时,武警水电部队九支队四中队正在理县以西的狮子滩电站施工。地震后他们马上作了紧急清点。还好,人员和设备无一损失。
此时,工地附近的公路上,已有零星的巨石和塌方。并且,通讯已经中断,他们不知道震中在哪儿。
但九支队官兵自觉地担起了开路责任,他们决定往东,向县城方向开路。
21时,移动通讯车从附近通过,他们赶紧向总部报告灾情和自身方位。
5分钟后,总部下达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打通震区公路。
命令刚下达,通讯旋即中断。
震中在哪儿?灾情怎样?道路打通到哪儿?一无所知。
这时,刚到九支队检查工作的水电三局总工程师陶然马上召集了干部会议。他做出以下决定:抽调技术精湛的技术人员和操作手,派出最精良的装备,迅速出发。
就这样,他们130多名官兵在与外界毫无联系的情况下,利用 22台大型机械设备,在13日凌晨,开始了打通生命线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