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
北京,课本里伟大祖国的首都。小时候,外省的我们,想象中的北京,都自带一种神秘的金黄色光芒。“我要去北京”,小朋友们都这么在作文里写,那是一个发光的所在。
首都在哪儿,帝国的中心就在哪儿,历史从来是围绕中心书写。今天世界的中心,是纽约,是伦敦,或者是巴黎;但中国的中心,肯定是北京。
去世界的中心,你得办移民,去中国的中心,并不需要绿卡,拿居民身份证,就可以办一张外来居住证。所以,14亿人大概只分为两种,一种去了北京或者想去北京,另一种不愿意去北京或者不敢想去北京。
北京欢迎你,那里有机会,那里也有雾霾,那里有资源,那里也有吓死人的房价。作为一个竞技场,总是有人不断涌入,也有人不断逃离,还有人不断逃回。北京最不缺的就是人,最不缺的就是梦想。
像是潮汐,像是沙尘暴,人来了又走了,人走了又来了,有人带着幻想和笑容,有人带着碎梦和眼泪。胜利者的故事各个不同,失败者的落寞总是相似。
每当逃离成为话题,你就知道北京的房价又在疯涨,你就知道有人因为在“宪法时刻”做了一个正确的买房决定,正在享受你一辈子也不可能挣到的财富增值。
就是一个这样的时代,你要么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和竞争的重负,要么在压力之下死于荒野。你错过了,你犹豫了,活该;你没扛住,你失败了,正常;你放弃了,你逃离了,不送。
很多的逃离者,很多想去北京而不敢去北京的人,倒不是真的畏惧北京的房价,为了梦想,地下室、胶囊房都能睡,但是他们畏惧自己的孩子没有书读,上不了好幼儿园,更进不去好小学。连咪蒙的孩子想上个北京的私立小学都那么难,何况你不仅拿不到批条,连钱也没有。
文化人袋里没钱,但是手里有笔,每隔几年,逃离北上广就会热闹一次。其实,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正如涌入是一种常态,逃离也是一种常态,北京这样的巨型城市,拥有足够的体量,一边吞进新鲜的肉体,一边吐出嚼剩的渣子。
无非是又一批屌丝的孩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逃离者必须面对现实的抉择,卷起曾经意淫过的铺盖,回到能让孩子有书读的地方。
学历不一定值钱,但是学区房很值钱;你拼了老命买学区房,是为了孩子将来能考清华北大,可是清华北大毕业的人,基本上买不起学区房。
自由迁徙从来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自由,候鸟不要命地飞来飞去,并没有任何诗意,无非是为了要活下去。北京的潮汐里,每天都有一批人被甩上沙滩,要么湿漉漉地提着短裤离开,要么再次跳入红色的京海。
你在选择,北京也在选择,裁判可能叫奋斗,可能叫本事,可能叫运气。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现实需要,逃离或者逃回,只是选择的不同。北京不可能成为所有人的北京,人也没必要和城市谈生死热恋。
价值观是多元的,成功的定义也是不同的,就像很多人一生奋斗说是为了孩子,最后却错过了陪伴孩子所有的童年,冷暖自知吧,有选择总有代价。
莎士比亚写过:好朋友们,再接再厉,向缺口冲去吧……
舒圣祥(微信公号:书生香评)
新浪微博:@舒圣祥Shu
优酷自频道:书生香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