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诡计___消费者剩余、交易费用,免费的午餐,价格战,价格歧视

消费者剩余(Consumer’sSurplus)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所愿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在西方经济学中,这一概念是马歇尔提出来的,他在《经济学原理》中为消费者剩余下了这样的定义:“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种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以称为消费者剩余。”





交易费用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所必需的费用。如果小陈不从家走到卖烟者(小贩或超市)那里,是买不到烟的。究竟到哪儿去卖烟,取决于交易费用和价格的高低。因此,从每个人的经验来看,交易费用也是进行经济决策时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交易费用不仅指实现交易所要走的路程,还包括更多的内容,如搜寻交易对象和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交易中发生纠纷和解决纠纷的费用,等等。

    交易费用的思想由科斯在1937年,《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而后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最基本的概念。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

    同样在中国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县城的一般选择去省城购物,北京选择到香港购物。元旦假日,正是省城众多商家打折促销的高峰期,不仅吸引了许多市内的市民,许多城郊、周边市县的农民也纷纷进城“赶趟”、购物,其人数之众,成了商家不敢忽视的一个群体。


对于传统的购物方式来说,交易成本主要分为出行成本和搜索成本。

    出行成本是消费者为了购物而出行所花费的时间、金钱等成本。对于传统的购物方式来说,这个成本是无法避免的,即便是“一站式”的超级大卖场,这个成本依然存在。但是,对于网购来说,这个成本几乎是零。




为什么酒吧里免费的花生米最高某大酒店开业,在电视和报纸上做了一个广告,称开业当天全天免费。几个好友当天正好闲来无事,便相约去吃这顿免费的午餐。去吃饭之前大家都兴致勃勃的,吃完饭后却一个个闷闷不乐,为什么?原来酒店所说的全天免费,并不是让你随便吃,而是根据酒店的规定,每人免费供应一份订餐,所谓的订餐,不过是一碗米饭、一个小菜、一小碗鸡蛋汤而已。

    如果想要吃其他的,则得自己掏腰包。看来,这全天免费只是酒店钓鱼的诱饵而已。再看酒店里前来消费的人群挤得人满为患,大家都是冲着这免费来的。虽然被骗了,但有火还没地方发,谁叫你来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人家广告上明明写着,解释权归酒店所有,虽然字很小,不太醒目。再说你也不好意思理论,为了吃人家的免费餐,还要人家管你吃个够?大庭广众之下,面子上也过不去呀。送的免费餐吃不饱,只好自己再点上些炒菜、酒水,一结账,几百块钱出去了。这顿免费餐吃得还真不便宜。

    作为商家,追求的都是利润最大化,他们为什么要给你提供免费午餐呢?但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相信这样的事情。原因何在?因为虽然每一个人都是经济人,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经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在利益尤其是能轻易获得的利益面前,人们就容易失去理性。

也许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很多酒吧里花生米是免费的。可是你注意到没有,花生米可随意索要,饮用品则贵得很,连一杯清水都要好几块钱。按常理,花生的生产成本要比水高,酒吧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弄明白水和花生米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花生吃多了,会有干渴感,要点的酒和饮料也就多了。相对于酒和饮料的利润来说,花生是极其便宜的。多吃花生米能带动酒和饮料的消费,而酒吧主要靠酒和饮料来赚取高额利润,所以,免费供应花生米只是为了提高酒吧利润而已。

    反之,水和酒是不相容的。水喝得多了,要点的酒类自然少了。所以,即使水的成本很低,酒吧也会给它定个高价,减弱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免费的花生米实际上是引导顾客多消费酒水而已。酒吧的做法正是应了那句——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如此看来,作为一个消费者、一个经济人,不能只片面地追求利益最大化,面对商家免费午餐的诱惑,我们应该清醒地提醒自己“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精明的商家是不会让你轻易拣便宜的

看过卖家为不同定价设置门槛的例子,你一定会发现,不管什么商品,卖家多少都要用到此类手段。




为了生存,厂商不得不自导自演,不惜代价猛打价格战,现实就是如此。而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就最好一边待着,不是有那句老话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咱就在后面拣剩吧。问题是,价格战打完了,那边的“战争英雄”会让我们拣好处么?

    等一个或者几个商家合力占领了市场,“战争”的烽火不再,我们会面临什么?根据美国的多年经验,消费者将会迎来一个几个独裁者的时代——在这种时代下,占领市场的那几个商家将慢慢提高价格,狠宰消费者。

    也就是说,现在,格力、海尔、美的、三菱大打价格战,可是将来一旦这市场“大一统”,不再打价格战了,我们的日子也未必会好过。



麦当劳经常以某种形式发放优惠券,例如,在麦当劳的网站上发放,顾客只要打印这张优惠券,就可以凭券到麦当劳以优惠价格享受某种套餐。或者把优惠券夹在麦当劳的宣传报纸里,顾客只要看这张报纸就会得到优惠券,甚至在路边也可以获得免费发放的优惠券。

    获取麦当劳的优惠券,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上网寻找优惠券,阅读麦当劳的宣传报纸,需要花费搜寻成本;打印优惠券,或者索取优惠券,需要花费时间成本。通常是那些时间成本比较便宜的人,更愿意使用优惠券。而时间成本比较便宜的,又往往是一些收入偏低的人。

    于是,麦当劳成功地把顾客分成了两类:富人和穷人。对于富人——不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供给他们的商品就比较贵;而对于穷人——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给他们打折。同一商品收取不同价格,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通过价格歧视,麦当劳的总利润达到了最佳。

事实上,不仅仅是麦当劳,我们会看到很多类似的情景,如超级市场里,顾客出示会员卡或积分券,就能买到便宜货;提前半年通过旅行社预定的机票价格,与即买即走的机票价格相比,可以相差好几倍;日本汽车远销到美国,竟然比在日本本土的售价还要低廉;餐厅里同样的一顿饭菜,如果客人是最近一个星期曾经光顾过的,就可以打个八折;两个学生即使成绩相当,贫穷学生却可以得到助学金,实际上是缴交了较低的学费……

    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服务,针对不同的顾客,价格大不一样,这种现象无处不在。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价格歧视”。在这里,“价格歧视”中的“歧视”是一个中性词,它的含义是“差别”,所以“价格歧视”又称“价格差别”。

一般说来,价格歧视是指企业在销售同一种商品时,对不同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或根据消费者购买数量的不同索取不同的价格。企业之所以能进行“价格歧视”是由于垄断,而垄断权力则是通过“价格歧视”来实施。所以说,拥有垄断地位是企业实行“价格歧视”的前提,而赚取最多利润的利益驱动则是企业实行“价格歧视”的根本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济学诡计___消费者剩余、交易费用,免费的午餐,价格战,价格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