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的胜利:《十二怒汉》中陪审制的心理学解读

《十二怒汉》(12 Angry Men)是由美国米高梅公司制作的一部黑白电影,影片讲述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刺杀了父亲,由建筑师、钟表师、广告商、修理厂老板、体育教练等等各色人等组成的12人陪审团讨论男孩是否有罪,最终从1人认为无罪,11人认为有罪,变为12人都认为无罪的故事。

少数派的胜利:《十二怒汉》中陪审制的心理学解读_第1张图片

在群体当中,历来都是少数服从多数,但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少数派胜利的故事,这其中既是法治精神的胜利,更是心理学上的一个经典之作。下面我们就影片中反映的陪审制度进行一次心理学解读。


一、陪审制度

陪审制度,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国家机关吸收一定数量的普通公民参加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审判的一种制度。普遍认为起源于盎格鲁-萨克逊(Anglo-Saxon)民族,起初这项制度是为了在政治上保护专制政府特权。而制度的真正确立是通过亨利二世颁布的一系列诏令来实现的。

少数派的胜利:《十二怒汉》中陪审制的心理学解读_第2张图片

由于当时封建王朝缺少警察制度、通信不便、社会组织形式差等一系列原因,司法效率相当低下,案件发生时,如果不求助于当地的民众,难以查清案情和抓捕逃犯。同时普通的英国百姓也存在着一种愿望,希望能够对抗法官的枉法裁决,获得公正的裁判,于是在两种出于不同目的要求的强烈碰撞下,陪审制度就在国王的法律中“自然”的产生了。

1166年克拉灵顿诏令规定,发生刑事案件后,郡法院和百户法院应召集本地熟悉情况的12名自由人到庭发誓,并对犯罪嫌疑人提出控告。1176年又规定巡回法庭到达某郡后,应组成检控陪审团,由他们负责起诉本郡区的刑事犯罪嫌疑人,又称为大陪审团。后又逐渐分离出小陪审团,大陪审团只用于刑事案件,确定是否对嫌疑人起诉,小陪审团克适用于民事和刑事案件。

少数派的胜利:《十二怒汉》中陪审制的心理学解读_第3张图片

二、影响目击者的心理因素

一般来讲,有目击证人的案件中,嫌疑人被定罪的概率会增加。而且当目击者的证词描述越发具体形象,就越显得具有说服力,且易被陪审员和法官采纳。但目击者提供这些证词时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是否足够可信呢?

少数派的胜利:《十二怒汉》中陪审制的心理学解读_第4张图片

(一)眼见不一定为实。人类的大脑不是录像机,所以直觉和记忆会发生错误。目击者指证的人有时并不是他们看到的那个人,甚至会会出现证人出于盲目自信或是自私心理做出“伪证”。

影片中共有两个证人之一是男孩楼下的跛脚老人。他说他听到楼上发出摔倒声,并在15秒内快步走到门口,看到男孩跑下楼。这是真的吗?不是,8号陪审员通过现场模拟,跛脚老人需要41秒才能走出房间,走到门口。

这位老人是出于一种怎样的心理才做出错误的证词呢?

根据心理学解释,老人是出于一种被认可的心理需求。一个衣着破败的跛脚老人,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人正眼看过他,听过他讲话,更不必说面对警察,坐在法庭上,当着那么多人发言。这是一辈子都不曾有过的机会。所以,老人为了在众人面前发表“重要言论”,为了一种存在感,一时的虚荣,他做出了虚假证词。

少数派的胜利:《十二怒汉》中陪审制的心理学解读_第5张图片

(二)重述易强化证人对错误证词的信心。重述一个事件会使人们更容易相信回忆起来的东西,重述的次数越多,我们就越容易相信谬论是真实的。而这些错误的证词可能会使陪审员对无辜的人做出有罪判定。

影片中共有两个证人的另外一个是对面楼上的中年妇女。她说她晚上躺在床上,刚好看得到对面,在有轨电车通过时,她通过最后两节车厢的车窗看到了男孩拿刀刺向他的父亲。

她在上庭之前,接受过警察的问询,她陈述过上述证词。再次面对法官时,随着重述次数的增多,她更加相信自己的证词的对的,自己看到的是真实的。同时她面对法官和陪审员时,出于一种取悦迎合听者的心理,同时她将自己视为是被害人的目击者,于是做出了不利于男孩的证词。

三、影响陪审团的心理因素

陪审团在进行案件裁决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嫌疑人的特征,法官的指示、其他因素等。

(一)嫌疑人的特征。“对被告是否有好感会使判决带有偏见”,陪审员们很少接受他们不喜欢的人无罪,相反陪审员也很少会给他们有好感的人判刑。嫌疑人的政治派别、种族出身、社会地位、自身形象、与陪审员的相似性等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陪审员们的判断。

少数派的胜利:《十二怒汉》中陪审制的心理学解读_第6张图片

电影中嫌疑人是一位长在贫民窟的男孩。由于他的这个出身,导致12人陪审团中2号、3号、10号对其表示了偏见,尤其是10号言辞激烈的表示贫民窟里的人们都是酒鬼,充满了暴力倾向。当然,也是由于他的这个出身与5号陪审员的经历相似,5号陪审员在不久改变了自己的判断,认为男孩无罪。

少数派的胜利:《十二怒汉》中陪审制的心理学解读_第7张图片

(二)法官的指示。在法庭上,我们经常会见到一种情形,就是嫌疑人或者他的辩护律师通过具体的事情,表明嫌疑人的无辜和为难,甚至说我是被迫这么做的。虽然对方律师大声说“我反对!”,法官也表示反对有效。但真的有效了吗?

心理学上有一个“逆反心理”。当有人提醒你不要看你的鼻子时,你会下意识的看一下你的鼻子。同样当法官指示忽略上述信息时,陪审员会对那些信息敏感起来,而且这些信息可能已经改变了他们对案情的分析,所谓“木已成舟”。

(三)其他的因素。对嫌疑人的判决的轻重也会影响陪审员的裁决,如果可能的判罚较轻,陪审员或许不会特别较真,但是如果判罚严厉,就像电影里的男孩会被送上电椅,所以12人陪审团十分慎重。

少数派的胜利:《十二怒汉》中陪审制的心理学解读_第8张图片

同时参与陪审的人员的经验多少也会影响最终的决定。就像电影里的部分陪审员,他们很多完全没有经验,对于怎么履行好陪审员职责不了解,甚至只想早点结束这闷热无聊的讨论,好回去看一场球赛。

另外就是受害者的情况也会产生影响,如果受害者是有地位有影响的人士,可能会对嫌疑人不利。但如果受害者有过犯罪记录,并且当时携带有凶器,那么嫌疑人可能会被轻处甚至为无罪。

四、影响陪审员的心理因素

陪审团是由12名,甚至更多的人员组成的,他们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态度和个性带进这个团队。在讨论案情的时候,陪审员的理解能力、自身状态、个人经历等都会影响其判断,陪审员之间也会相互影响。

(一)陪审员理解能力的心理影响。当法官说对案件进行分析应该依据占优势、清晰可信、确凿的证据,但这些在不同的陪审员之间,却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反应。有的陪审员明白其中的含义,谨慎求证证据,就像8号和9号陪审员那样,不断思考、模拟、分析各种证据。而有的陪审员却过早的下了结论。当然人类确实有过早判断的倾向,尤其是像影片中3号陪审员那样的热血怒汉。

少数派的胜利:《十二怒汉》中陪审制的心理学解读_第9张图片

而且还有的陪审员总是处于各种原因,漏掉了要点,转而关注一些不相关的问题上,甚至屈从于难以辨识的偏见,充满同情或是憎恶。影片中10号陪审员就是最好的例子,一直执着于对贫民窟人群的偏见,而不顾案件本身的证据和案情。

(二)陪审员实时状态的心理影响。陪审员自身的实时状态也会影响自己的判断。讨论室内的布置、温度感觉、健康状况、本职工作烦扰等都会产生影响,而且随着讨论时间的推移,反复的讨论和表决,会让一些人产生烦躁或是疲惫的心理,进而影响其判断。

少数派的胜利:《十二怒汉》中陪审制的心理学解读_第10张图片

影片中的讨论是在一个闷热的下午进行的,屋内电扇也暂时坏了,所有人都是大汗淋漓地进行着讨论,陪审员们的情绪明显急躁起来,甚至吵闹,打架,而7号陪审员还一直惦记着那场球赛、10号陪审员对自己修理厂的生意被耽误颇为不满。所有这些都对分析案情都是有不利影响。

少数派的胜利:《十二怒汉》中陪审制的心理学解读_第11张图片

(三)陪审员个人经历的心理影响。影片中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3号陪审官,他与儿子关系不合,大打出手后,儿子离家出走,他对儿子的行为十分不满。3号的这个经历导致他在参与讨论过程中,始终对杀死父亲的男孩一直存在偏见,这是他个人经历对其判断的心理影响。

少数派的胜利:《十二怒汉》中陪审制的心理学解读_第12张图片

而5号陪审员出生于贫民窟,对男孩的经历感同身受,对于他人对贫民窟人群的批评较为敏感,他能够咱在嫌疑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案情,包括凶器的使用方式等,这些经历也影响了5号的判断分析。

少数派的胜利:《十二怒汉》中陪审制的心理学解读_第13张图片

五、少数派胜利的心理分析

虽然电影中8号成功地说服了其他11位陪审员,最终确定男孩无罪。但在实际生活中是很少有的,但却是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那“少数派的胜利”的怎样产生的呢?

(一)少数派的精神特质。少数派能够在不断的讨论中逐渐占据上风,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少数派的一些特质。比如少数派充满信心的表现,不断的发表意见。这些都让少数派占据主动,加之对案件证据的深入分析,可以不断争取支持,最终反败为胜。

少数派的胜利:《十二怒汉》中陪审制的心理学解读_第14张图片

(二)对法治精神的坚持。对于法治精神的坚持,是陪审员职责,也是这项制度的意义所在。少数派基于“法律不为处罚而存在”的考虑,只要有疑点就不轻易下结论。影片中8号是这种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从一开始就对案件的证据、证物、案情都有疑问,他不断求证,模拟,在这种对于法治精神的坚持下,他胜利了。

少数派的胜利:《十二怒汉》中陪审制的心理学解读_第15张图片

(三)群体中的冷静思考。一般来说,在一个群体中,很难避免从众的心理,一个人的少数派总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少数派能够保持冷静的心理,不盲目跟随,或许会有成功的可能。影片开始8号的处境是十分困难的,以致于他都有些许退让,“如果第二次投票你们11人都认为有罪,我会妥协”。好在他的冷静思考赢得了邻座的9号的钦佩,扭转了形势。

少数派的胜利:《十二怒汉》中陪审制的心理学解读_第16张图片

当然观众们在观看影片时,会有两个疑问:一是这群陪审员中除了8号、4号、11号显得冷静,善于思考,其他的人似乎都很不专业,这简直是对法律“开玩笑”。二是案件的案情证据的漏洞竟然没有被警察发现,却被这群“不专业的侦探”发现了,警察的办案是“开玩笑”?

这两个疑惑也是陪审制度发展过程中遇到过的问题,所以为了减少错误,后面的实践者一方面加强了对警察审理者的培训,培训他们对目击者询问的技巧,从而更好地理清案件的真实面目。另一方面就是加强对陪审团的培训,提升他们对法律程序、辩护标准的掌握,以及对证词证物的分辨力,同时设置了陪审员隔离制度,将陪审员与外界信息隔离开来,确保他们的中立性。

上述内容是对影片的一个外延内容,就不展开来描述。

欢迎关注玉林明月,喜爱反映人生的影视,关注比影视更精彩的人生。


参考内容:

1.《陪审团制度》,百度百科。

2.《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第十一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数派的胜利:《十二怒汉》中陪审制的心理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