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观澳洲皇家军事学院军乐团演出有感

最近远爷在土澳看了一场不太一样的音乐会,由澳洲皇家军事学院军乐团主演奉献给观众。这是一场免费的公益音乐会,目的是为了一个全澳的公益项目站台宣传——Aboriginal Reading Project,旨在提高澳洲当地的原住民孩子阅读能力。演出前后音乐厅门口有自助募捐箱,大家随意。

虽是公益演出,但主办方和演奏员还算是一丝不苟地进行台前幕后的准备工作。乐团由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以及文职军官组成,指挥则是少校军衔。来助阵捧场的观众不少也是军属。

这是一支纯管乐团,演出时乐团成员每人穿戴军装以及勋章着实英姿飒爽,演奏《大河之舞》时惊喜般地插入仪仗队枪操表演使得诙谐轻松演出多了几分庄严肃穆之感。


图片发自App

至于演奏曲目的安排,看得出乐团的设计精巧,花了一番心思。开场澳洲著名的进行曲Gumsuckers March展现出一支军队乐团的豪气,扎实的铜管优势显露无疑。
第二曲则讲述的是England的军馆与船长女儿凄美爱情故事,乐曲如好莱坞配乐一般极强的画面感以及丰富的情感层次令远爷眼前一亮。与第一首的硬朗形成鲜明的反差,也算是展现乐队实力的一首曲子。

第三首画风一转,乐队成员放下手中的乐曲起身歌唱,开启了阿卡贝拉模式,安哥拉民歌 O Sifuni Mungu的轻快配上小型打击乐器的灵动,非洲丛林沙漠的画面立刻浮现在观众眼前。看着台上身着军装却舞姿轻盈的军官们,巨大的反差萌令人忍俊不禁。严肃外表下的有趣灵魂,通过非洲音乐完美展现,军人也有解放天性,放飞自我的权利。没想到军乐团还有这样的技能,不能不说是一大惊喜。

正当观众以为娱乐时间已经开启的时候,这帮军人又严肃了起来。第四首圣桑的《法国军队进行曲》尽显法兰西的雍容华贵与盛世威严,那样的高高在上,不可侵犯。

既然进入严肃part,上半场收尾的两曲以向来以严肃著称的古典音乐呈现再合适不过。乐队的黑管演奏员吹弹俱佳,自告奋勇改编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并担任钢琴独奏,作为她和丈夫——黑管首席大叔的定情之作,并且还加重了黑管solo的比例。于是本来就无比婉约的第二乐章变成了二人撒狗粮的show time,实力秀恩爱的现场。

上半场的压轴曲,本场最庄严肃穆最有含金量的《艾格蒙特》序曲,那必须是乐圣贝多芬站C位。这是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是对反抗压迫的不屈斗士最高的敬意,也是乐队的试金石。远爷很佩服乐队的勇气和信心,把交响乐作品改编成管乐作品着实不易。凭良心说,Egmont不适合改管乐曲。贝多芬以重音多,作品戏剧性强、思想性强而著称。他的长线条旋律总伴以颗粒性极强的弦乐,一旦弦乐被撤走,原本尖锐锋利的音色,明显的音乐情感上的矛盾冲突就被相对笨重的管乐弱化了。因此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很难在管乐里呈现。对于这种神级作曲家而言,他们的经典作品无一处是多余的,更不用说配器上的大幅删改会对作品本身产生多么致命的影响。即使乐团再努力,先天上的劣势是无法弥补的。那种弦乐击弦时逐步推进的层次感以及丰富的音色变化,管乐很难表现。毕竟管乐的丰富度不够,思想性或者戏剧性太强、节奏变化过于丰富(下半场的Candide序曲可谓是车祸现场,打击乐迷失节奏,管乐配合断层)的作品是管乐团的短板。让大象学跳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一点在下半场改编版《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中展现得更为明显。费加罗婚礼的重头戏在弦乐,没了弦乐,作品的灵动诙谐,忽强忽弱,柳暗花明。再加上改编者自身水平的限制,对乐曲把握失准,序曲中的强烈对比和戏剧性消失殆尽,分明的声部层次被糊化,迷蒙不清。乐队的力度变化也显得力不从心,本来是一杯烈酒,硬生生被演绎成了一杯寡淡的白开水,像是被绑住双手的拳师,没有空间施展拳脚。

当然管乐团在演绎古典作品上也不是没有优点,演绎古典音乐中抒情的作品。比如下半场第四首意大利作曲家阿尔比诺尼的《柔板》这种干净的、纯长线条的靠旋律而非贝多芬这种和声节奏综合运用的作品,就游刃有余,优势尽显。引子由朦胧的圆号、坚实的长号、低沉大号,哀婉的黑管徐徐奏出,营造出一种极为忧伤的氛围。第一主题由悠扬飘渺的小号娓娓道来,如阅尽沧桑的老者,情场失意的男人,追思亲友的伴朋,情感铺陈十分到位。

乐队返场曲是由指挥自己创作的。很显然,他是一个爱玩儿的老顽童,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把能够用到的乐器,能够使用的风格节奏都放了进去,像一个东北乱炖大杂烩,佐料齐全,应有尽有。末了还不忘加了爵士鼓和电吉他的组合来显示其包容性。远爷不想置喙其作品的创作高度或是艺术价值,但是他对音乐的创作热情很值得赞赏,是广大音乐爱好者的一个缩影。

一场音乐会带给远爷的思考不少。并不是质量完美的音乐会才是享受,才能够学到东西。有时候优缺点都很明显的演出,更能提升一个人的艺术欣赏能力,更值得研究和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远”见——观澳洲皇家军事学院军乐团演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