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优秀是我的错吗?

许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希望孩子在学术,音乐和其他方面都很优秀。但也有一些人对中国式教育持怀疑态度,并认为这些教育正在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试图将中西方育儿方法进行比较。

人们倾向于认为孩子必须要优秀,如果孩子不优秀,那么就会让父母感到失望,父母也会因为孩子的不出色而感到愧疚,认为是自己的不负责任导致的。

 Amy Chua,又被人成为虎妈,幼年随父母移民美国,获哈佛大学文学学士、法学博士,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她拥有两个优秀的女儿,精通音乐,成绩优异。她略显吹嘘地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明中西教育的差异,并且表现出中国教育的优越性。

在她的文章中,她指出,虽然西方世界的亚洲母亲的形象是诡计多端,无情,捣蛋,对儿童的真正兴趣无动于衷的,但事实上,所有好父母都希望为子女尽力而为,中国父母用不同的方法实施。 Chua认为,孩子必须被迫以艰难的方式练习,这样孩子才能发现自己的爱好。如果一个孩子在某个领域变得优秀,他/她将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美,这可能会增加他/她的信心,最终会成为他/她的爱好。在这篇文章中,虎妈指出,当她的女儿做错事时,Chua会称她的女儿索菲亚“废物”,并且虽然这种方法不被西方文化所接受,但它有效地纠正了儿童的行为。作者进一步分析了中西方育儿差异的原因。中国母亲认为自己的孩子值得最好的。中国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可以忍受羞辱。如果一个中国孩子得到一个B,中国母亲会让孩子做几千次这样的练习,直到他/她得到A。其次,中国家庭认为孩子永远受益于他们的养育子女。中国孩子应该一直照顾父母,让父母自豪。第三,中国父母认为他们知道什么对孩子最好,所以他们可以忽视孩子的要求和兴趣。作者用她女儿弹钢琴的例子。虽然她的女儿一开始有抵抗力,然而,在蔡女士的坚持下,她的女儿终于打得很好并为自己感到骄傲。

一定程度上,虎妈是对的。当一个孩子在某个领域变得优秀时,这份成就感会为他/她建立信心。卓越确实让人感到成就感,让孩子们对某个领域更感兴趣。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作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和能力的信念。Albert Bandura(1977)指出,自我效能是人们对其能够产生指定水平的表现的能力的信念,这些表现对影响他们生活的事件施加影响。自我效能决定了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例如,想象一下有志成为钢琴家但不确定自己的音乐天赋的人。虽然他会全力以赴,尽力而为,但最终,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他感到焦虑,并且对自己缺乏信赖感。当孩子在某个领域变得优秀的时候,他可以很轻易地获得来自外部的积极的反馈,并且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但孩子们并不能够忍受拥有成就感所要付出的努力,蔡女士的前提是错误的,即孩子们足够坚强,能够忍受羞辱和努力。首先,父母的羞辱会导致孩子的自尊心下降。孩子自尊心的下降将导致抑郁,缺乏自信和对未来的低期望。与此同时,根据卡尔罗杰斯以人为本的心理学,这种羞辱将在孩子们的心灵中建立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他们会认为他们需要满足父母的期望才能赢得父母的爱,所以他们是低劣的,不自信的,缺乏控制力,处于持久的焦虑状态。

同时,孩子也永远不是父母的附属物。在蔡女士的观点中,中国孩子将永远受益于父母,他们应该始终服从父母。实际上,孩子的出生并不是他们可以决定的事情,因此,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不是父母拥有的财产。正如在古代,我们会说女人是男人的附属物,因为女人是弱者。那么现在,如果我们重复孩子是父母的附属物,不也是重复着那些个女性反复受难的日夜吗?

事实上,我的父母的养育方法与蔡氏不同,并且我认为我的父母的这种教育方法或许更加适合培养一个独立却优秀的孩子。首先,在培养兴趣方面,我的父母会为我报一些兴趣班,但报名兴趣班的前提是我对这个领域很感兴趣。我喜欢唱歌,当我和父母表达我喜欢唱歌的意愿之后,他们就为我报了一个少儿合唱班。我很感激他们为我培养的兴趣爱好,并且我也有一定的天赋在此。这份兴趣陪伴我一生,我一直都热爱着音乐,热爱音乐成为了我放松和娱乐的好方式。

对于成绩,我的父母也从不会非常严厉。在蔡女士的文章中,她会要求她的女儿重复数千次以获得A,而我的父母认为偶尔的成绩波动非常正常。虽然他们也需要开家长会,他们也会看到我成绩的浮动,但他们还是主张我应该更明白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然后为了那个人生目标去努力,而不是成为分奴,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而生活。

此外,我的父母从没想过我欠他们什么。他们认为无论我做什么,他们都会支持我。然而,对于蔡女士来说,她认为孩子必须让父母感到自豪,孩子必须满足父母的需要。这与我父母的方式完全不同。或许这种无条件的支持才更能够为孩子带来自信心,让孩子积极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孩子不优秀是我的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