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世界,不变的原则-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这是一本经典好书,我对他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听过七个习惯的版权课程,而且在各种培训课程里听到过些许七个习惯的内容,七个习惯是哪七个,倒背如流。陌生的是,我好像从来没有认真的从头到尾把这本书读一遍,这本书为什么30年经久不衰?七个习惯的理论来源是什么?核心精髓是什么?我无从谈起。原来我对他一直是浅显的了解,并没有学习到本质。

因为这次要参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讲师认证,我们一行六人去柯维北京办公室参加了两天的公开课学习,紧接着又参加了两天的讲师认证,我们带着无比轻松的心情去,心想我们都是老江湖了,这个课程再简单不过了。结果我们是拖着疲惫的身体、撑着晕晕的脑袋听完了四天的课。听着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十几年研究的老师们给我们讲这门课程,我们似乎之前学的是假的七个习惯。在课上,老师解答了我很多的不解和疑惑,但是,我这次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的读读这本书。

一个下午的时间,书就读了大半(这在我的读书史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一边读,脑子里一边出现一些画面,都是在过往培训中,培训师们讲过的内容,心中默默想“原来当时那个课程抄袭了七个习惯的内容”、“那个讲师当时也只是了解皮毛,大忽悠真多”……

----------合上这本书,开始今天的分享------------

1989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美国出版,并在很短时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下到平民百姓,上至总统富翁,都将此书奉为圭臬,并迅速列为公司员工、政府机关公务人员、军队官兵的必读书目,而被公认为影响力仅次于《圣经》。

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家”,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他的思想成就与卡耐基、德鲁克、杰克韦尔奇比肩。同时,他是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一辈子几乎只写了这一本书,而用了几乎整整一生去传播和教授。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为什么历久弥新?神奇之处何在?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

在进入这本书的之前,我们要先回顾一个理念:思维影响观点,观点左右行为。我们呈现在外的“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思维”来决定的,我们的价值观以及我们对事情的看法,“行为”只是“思维”的外在表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仅仅是学些一些技巧来调整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实质性的生活变化要靠思维的转换,打破旧思维、改变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七个习惯》倡导的是一种“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原则是什么?“公平”、“诚信”、“正直”这些都是,原则是不辩自明的真理、是自然和恒久的存在。《七个习惯》给我们提供了个人成长和改变的原则:“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已”、“统合综效”、“不断更新”,作者认为如果把这些原则根植于内心,原则内化于习惯,重塑性格,就能由内而外的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

基于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而不是一些技巧或是时下流行的理论,进行逻辑梳理,建立起一套概念框架,简单、好用,是《七个习惯》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下面,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下七个习惯的成熟模式图。


变化的世界,不变的原则-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_第1张图片
七个习惯成熟模式图

作者首先将一个人的成长分成三个阶段:依赖期、独立期和互赖期,这是一个人逐渐成熟的成长过程。简单来说:依赖期,靠别人实现愿望。强调“你照顾我”,我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于你,你要照顾我,关心我,懂我;独立期,单枪匹马打天下。强调“我照顾我”,我可以完全自主独立,但是我的事是我的,你的事是你的,互不相干;互赖期,群策群力实现最高成就。强调“彼此照顾”,我们彼此自主,合作,互相促进,共创伟大前景。

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就是基于这三个成长阶段,分别对应到不同的成长状态中。根据作者的讲解,前三个习惯分别为“积极主动”、“以始为终”、和“要事第一”,这些习惯属于“个人领域的成功”,着重介绍如何自我约束,由依赖进步到独立。独立是互赖的基础,只有独立的人才能选择互赖,也就是开始致力于“公众领域的成功”,即后三个习惯:“双赢思维”、“知己解彼”、和“统合综效”。最后的第七个习惯为不断更新,强调和落实在一个人的不断成长、自我更新、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下面,我们从第一个习惯开始,开启学习之旅。

习惯一:积极主动

在外界出现的“刺激”和我们做出的“反应”之间有一段距离,这就是“积极主动”要发挥作用的地方。如果我们能不受外界条件的制约,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判断和反应,这就是积极主动。比如:有些人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就兴高采烈,阴云密布的时候就无精打采,而积极主动的人则心中自有一片天地,无论天论天气是阴雨绵绵还是晴空万里,都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变被动为主动,有一个很经典的工具可以借力,这就是关注圈与影响圈。所谓“关注圈”,是由每个人特别关注的事情构成的,比如健康、子女、事业等等。这个圈里有些事情是可以被掌控的,这部分构成了“影响圈”。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而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着能力以外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产生了消极能量,造成“影响圈”越来越小。

这让我想起了我一位同事的遭遇,硕士毕业后进入公司,学习优秀、工作顺利,一路似乎有幸运相伴的她在结婚后遇到了挫折。她怀孕后不到三个月,胎停,四处求医,查不出原因,这对她造成了很大的人生影响。她一直纠结这件事情,想弄明白原因,到处找名医、求偏方,生活上处处小心,水果要煮过才吃,很多菜都被列为禁忌,拿本书都觉得会对身体有压力。认真调理了半年后,她再次怀孕,发现后立马住进医院保胎,一直躺到三个月,结果还是胎停。这一次对她的心理造了影响,她日夜琢磨这件事情,无法入睡,失眠严重、工作停滞,得了重度抑郁。

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也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能掌控的只是回应这件事的方式。少用“如果”,多用“我可以”!对力不能及之事处之泰然,对能够改变的则全力以赴,由内而外的改变,扩大影响圈,增强对环境的影响。

Tips: 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习惯二: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是说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认请方向。这个方向,不是简单的做某件事情的目标,而是触及内心深处的基本价值观,是你的人生目标。带着清晰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扮演好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形成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思维方式,同时,以价值观作为行动的准则,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不受制于情绪或环境。

以终为始最有效的方法,是撰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想想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事业,以及自己为实现目标秉承的原则和价值观。你可以找个夜深人静的时间,抛开一切杂念,认真的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想象一下“在离开人世间的那一刻,你希望人们对你以及你的生活有怎样的评价?”相信你可以找到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些最重要的期许。

说到这儿,想到了教育孩子这个话题。家长们公认的,辅导孩子作业绝对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网上有不少的调侃,比如:“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辅导作业一时气,一直辅导一直气”、“老娘我做了什么孽,要陪孩子写作业”等等。

我的孩子5岁,目前还没有那么多的课业,我每天下班后主要帮他复习英语,每天一小时时间,简直要吐血。小孩子玩心重,身边的任何东西都能带走他的注意力,动动这儿弄弄那儿,心不在焉。我很生气,觉得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就做不好,严厉的让他好好写作业,结果他说“我不写了!我不要你这样的妈妈!”看着孩子满含眼泪,我突然很内疚。这是我想要的结果吗?显然不是。一直以来,我对孩子成长的期待是希望他开心、快乐、自信。可是,在辅导孩子作业这件事情上,我被情绪控制,一味着要求孩子按照我的想法去做,早就把我对孩子教育的初衷抛到了一边,甚至背道而驰。

从教育目标出发,我认真研究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应用在孩子的英语辅导上,第一,让孩子有选择的自主权,比如,学习的时间、复习的先后顺序、学习的方式等等,让孩子觉得有掌控权;第二,让孩子有学习的乐趣,比如,用英语玩角色扮演,唱跳经典英文儿歌;第三,让孩子有表达的自信,用手机录下来表演视频,发到亲友群,请大家占赞鼓励,让孩子收获成就感。应用效果特别显著,我和孩子的英语时间每天都充满欢声笑语,他对英语的学习也不再排斥了。

Tips:发现而不是发明自己的人生使命!

习惯三: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相信大家是最熟悉的,那段大石头、沙子和水的视频,还有时间管理四象限记忆忧新。所谓要事第一,就是先做最重要的事情。在明确的目标和使命的指引下,内心有燃烧的激情,让自己对所有不相关的事情大声地说“不”。

时间管理矩阵图依然是这部分的经典工具,第一象限事务既紧迫又重要,需要立即处理,第三象限事务既不紧迫也不重要,勇敢说“不”,第四象限事务紧迫但不重要,授权他人去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倡导的是以第二象限事务为中心的时间管理方法,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重要但并不紧迫的事务上,防患于未然,能够提高个人的处事能力,能更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在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下度过每一天。


变化的世界,不变的原则-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_第2张图片
时间管理矩阵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我一样的经历,一天忙碌的工作结束,回到家继续照顾孩子,深夜一切事情处理完毕,终于可以躺在床上的时刻,感觉脑袋才真正清晰。日复一日,高速运作,生活被各种紧急事情充斥着,身不由及却又费力支撑,当一年过去,回头来看时,仅仅是感觉又蹉跎了一年,并没有感觉到成长和收获。究其原因,就是,也许我们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是我们却并没有坚定的奔向它,而是被各种琐事牵绊,沉迷其中。按照时间管理矩阵,思考一下,为了达到人生目标,第二象限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比如,我想成为培训师,应该为自己制定培训师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参加培训师专业课程和课程认证,争取内部培训演练的机会等,这些是属于基于人生目标的以第二象限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其他事情,比如,把培训组织实施的一些事情授权给助教去做、减少不必要的现场会议、某一时段集中处理邮件和电话等。

Tips:重要之事决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牵绊。

 以上三种习惯可以助力你自律、修身,塑造独立的人格。但是,个人的独立不代表真正的成功,圆满人生还须追求公众领域的成功。完成修身的功夫后,再向前看,面前又是一片崭新的领域。

习惯四:双赢思维

双赢并非性格魅力的技巧,而是人类交往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会促使人不断地在所有的人际交往中寻求双边利益。双赢就是双方有福同享,皆大欢喜,这种结果会让所有人都愿意接受决定,完成计划。双赢者把生活看作合作的舞台,而不是竞技场。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双赢适用于多数情况,尤其是相互依赖的大环境中。但如果是单人体育竞技这样的情况下,双赢并不适用,作者尊重客观事实,并不要求在所有情况下都采用双赢模式。)

建立双赢关系,很重要的应用工具是情感账户。情感账户里储蓄的是信任,是人与人相处时的安全感,能够增加情感账户的是礼貌、诚实、仁慈与信用。只有日常不断的关注向情感账户增加储蓄,关系才能持久和稳固。当情感账户充足,我们彼此间信任,坦诚相待,能够倾听和表达不同的意见,能够积极合作寻找解决方法,就能利用双赢共识达到统合综效的结果。

我目前所处的工作环境,恰恰是双赢思维的反面。因为组织结构调整,我们原有部门拆分成两个部门,之前整个部门都很团结,工作氛围很好,而拆分后,两个部门一夜间像是结成了仇敌,互相拆台,互相看不上,逐渐的,两个部门间不沟通不协调,各有各的计划,各干各的,经常出现计划撞车,思路有悖,其他部门在接到我们两种不同的通知时,很是纳闷,对于部门整体的评价很差。

两个部门的经理各持一词,都认为对方在给自己使绊儿,矛盾越来越深。要解开这个结,不可否认,对于两位经理都是一种考验。要培养双赢的境界,先要从品德培养开始,有足够的勇气与人为善的胸襟,能与损人利已者相处,有积极主动的精神,并且以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作为基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先迈出这一步,将会是巨大的成长。

Tips: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

习惯五:知彼解已

“知彼”是交往模式的一大转变,因为我们通常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大部分人在聆听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知彼解已是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深入的了解对方,获得准确的信息,能迅速抓住事件的核心。对方获得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与认可,进而卸下心防,坦然而谈,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就更流畅自然。当我们真正做到深入了解彼此的时候,就打开了通向创造性解决方案的大门和通往协同效应的阶梯。

在与家人的沟通场景中,最不能做到知彼解已。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我与丈夫的沟通,每次讨论专业问题,都不欢而散。有一次,一个培训项目的运营工作量很大,让我很是疲惫,我回家跟他唠叨几句,他根本不听我讲完就打断我,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觉得我肯定是工作的分派、授权做的不到位,然后blabla给了我一堆建议,“你应该……”“你这么做就不对”。我说“这些我都做了,我把项目拆分成三部分,分配给不同的助理去做,而且我都跟他们详细沟通了工作要求,目前这三块工作都是同步进行中,挺顺利的,我只是……”他不听我说什么,再一次打断我,还越说越激动,到后面演变为对我的评价“你就是脑容量低”“你这专业素质不行呀”……我很生气,直接翻脸了,他总结一句“你看,我好心给你出主意,以后别问我了。”

在沟通中,我们经常会有四种“自传式回应”的倾向,一是价值判断,认为对方的想法只有对和错之分,对别人的想法只有接受和不接受之分;二是追根究底,令谈话陷入尴尬;三是好为人师,按照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四是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对方的行为与动机。

Tips: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样也应该学会理解他人。

习惯六: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统合综效的精髓是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在人际沟通中,少一些针锋相对,多一些坦诚相待,敞开胸怀,博采众议,探索第三条道路,使整体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

可以说,其他习惯都是在为“统合综效”做准备。要实现人际关系中的统合综效,关键是首先实现个人的统合综效,“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这些习惯可以赋予人们足够的安全感,让大家变得更开放、坦率、不惧风险。只有将这些原则内化,我们才能有双赢所必需的知足心态,才能真正做到“知彼解已”,所有这些加起来,就是实现创造性统合综效的理想环境。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课堂上的统合综效”的例子,让我想起了读MBA时的人力资源老师杨添安教授,这个课程与其他课程很是不同,不是老师自己在讲,是学生们在共创。每次课上,杨老师会根据课程主题找一些素材到课堂上讨论,比如,借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讨论招聘的问题、借刘强东建幼儿园的新闻讨论薪酬福利的问题等。老师抛出问题,学生们分成正、反两组发表意见,气氛特别活跃,叽叽喳喳、欢声笑语,路过我们教室的其他班同学经常纳闷的来瞧瞧我们是在干嘛。有时候同学们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跟老师也争辩起来,杨老师并不介意,反而很认可我们,笑着跟我们强调“辩证思维”的重要性。

此外,在“沟通三层次”这部分,提到信任度与沟通层次的关系问题。低信息度导致低层次的沟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提防,步步为营;中信任度造成中层次的沟通,这是一种彼此尊重的交流方式,为了避免冲突,双方都保持表面上的礼貌,但却不一定为对方着想;高信任度能带来统合综效,彼此坦率,即使意见不一,也能努力理解对方。这让我想起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这本书,其中提到缺乏信任是造成团队协作障碍的第一大问题,书中给出了专业的引导方法,帮助在团队内建立信任的基础。比如,通过工作坊的形式,让团队成员介绍个人背景和成长经历,有助于增进理解、减少隔阂;也可以利用个人行为特点评测工具,让大家认识到性格并就各有不同,并没有好坏之分;也可以在工作坊中,采用小组反馈的方式,鼓励大家相互间勇敢的说出对对方的看法和建议,深入的沟通交流;还可以共创出“团队公约”,倡导尊重不同意见,并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的集体氛围。以上的活动和工具可以帮助团队很快建立起相互信任,但必须注意日常的维护,才可以巩固和持久。

Tips: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

习惯七:不断更新

“不断更新”主要是维护和提升你的个人产能,兼顾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对自己持续投资。

身体方面,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定要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才有谈成长的可能,注意健康饮食、充足休的息和定期锻炼;精神方面,与自己的内心持续的深层次的交流,感知内心的诉求,寻找幸福的源泉。可以通过欣赏的文学或音乐作品来实现精神层面的更新,或者与自然的交流,找到生活和生命的真谛;智力层面,主要靠持续学习来更新,养成阅读、写作的习惯,不断学习和思考;社会/情感层面,是围绕着双赢思维、知彼解已、统合综效进行练习。

Tips:学习、坚持、实践,再学习、再坚持、再实践……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七个习惯的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到今天,几乎没有任何的更改,但是每个读者在读到这本书的时候,特别是对接到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甚至生命的时候,自然会有自己的理解和领悟。无论您现在的生命是什么状态,如果您想继续改变自己,让自己变的更好,相信都可以在本书中发现属于自己的精彩和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变化的世界,不变的原则-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