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如此谴责虐猫的凶手?
杀和虐杀真的不是一回事,虐杀重点不在于杀,而是虐。
对于一个大学生,亲手虐猫,甚至致猫死亡,还拍成视频贩卖!
不是心理变态或者心理扭曲,就是患有像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一类的心理疾病
反人格障碍的人没有愧疚感和耻辱感
什么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
包括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等
试想:一般人不要说把猫弄死拍视频上传,可能让你把猫弄伤,都不一定下得了手。
但这名学生在两个月内虐死80只猫,还拍成视频去贩卖,可见是有多冷血,道德感有多低,他的潜意识里,弄死几只猫是无足轻重和正常的,甚至在虐猫、拍摄视频的过程中给自身带来快感与满足感。
他以上的行为都恰恰符合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其中两个特点:
高度攻击性和无羞耻感
也许有人说,他不是发了道歉信了吗?读书的时候,班上捣蛋的同学写检讨书就不再犯错了么?
这位学生迫于学校和舆论的压力写了道歉信,未来还会不会再犯,谁能保证,他自己都无法保证。
他心里本身就是没有任何愧疚感和耻辱感。
我觉得除了进行正常的处罚之外,还应考虑对他进行心理评估以及心理干预,确定他只是因为利益诱导去做这件事,还是就是因为患有此类的心理疾病导致的。
众所周知:当一个人格障碍患者把投射的对象从动物换到人身上后,对于社会的危害性是无可估计的。
从心理学来说,任何人产生的行为、思想都是会有前置条件和因素所影响,尤其在人格障碍这一块。
很多患病者在童年早期受到父母养育方式以及旁人对待所影响的,与父母自身文化、经济情况等有关,还与配偶是否健在以及家庭婚姻的状况息息相关,还有就是童年是否受到过欺凌、性侵犯等等。
以上的因素导致患者长大后的一些过激行为会投射到相应的对象上,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猫狗等动物。
一篇关于虐待动物的心理学文献,其中几个观点可以参考一下:
1.有研究表明 ,虐待动物是缺乏同理心的结果:
同理心作为动力引起利他主义和抑制暴力行为,虐待动物的行为会干扰儿童同理心的发展 ,可能影响后续的态度和行为 ,包括犯罪等,缺乏同理心反过来会助长虐待动物和其他暴力行为或冷酷无情的行为,但是,不能确定说缺乏同理心就会有虐待行为。
2.心理学界认为个别虐待动物行为 , 是心理压抑的一种表现 :
发泄心中郁闷 、缓解情绪的一种方式,若儿童容易出现虐待行为,因儿童的行为语言 、认知能力较差, 表达情绪的方式较简单, 没有形成较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所以以虐待动物来排解心理压抑。
3.美国研究者发现,虐待动物的儿童长大后可能具有暴力倾向:
在司法精神疾病的鉴定中 ,从一部分犯有杀人等前科的 “病人 ”身上, 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他们在童年时就已畸变的心灵, “虐待动物行为 ”这个不良的 “烙印 ”便是其中之一。
有很多潜在连环杀人犯,虐待动物、尿床和纵火是他们重要的三个特征:也称“麦克唐纳综合症”。
连环杀手通常会在幼年期间拥有3种行为:
尿床、喜欢纵火以及虐待动物。
由于幼年缺乏关爱、容易受惊,所以会尿床,
虐待动物和纵火者往往是他们需要通过此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幻想,以获得掌控的快感。
一些神经生物学研究也表明:那些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罪犯都具有相同的脑部畸形。
任何变态都是慢慢升级,他们从最安全的施虐对象开始,比如:流浪的猫狗,但绝不满足虐杀猫狗。
不多久,猫狗的痛苦和尖叫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紧接着就是流浪儿,不能反抗的幼儿。
然后是成年人,要及时制止,才能防止这样的欲望升级,保护动物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虐待动物的人,内心是扭曲病态的!如果没有人肉、攻击他的压力,他还会继续,不要指望他悔改
这种人只有被狠狠的教训了才会有一点点后悔!可惜,目前法律无能为力...
只有道德谴责,这也是为什么道德审判有时候依然重要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希望立法,不是禁食猫狗,严惩虐待动物!保护动物不被虐待不是圣母心,像不吃野味一样,本质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
许多人认为法无禁止即无罪,这句话本身没问题,很多年前,哄抬物价,贩卖人口等事件也曾经无罪过,甚至在某个特殊朝代特殊时段合法过,但不代表着这件事它不恶,只说明法律的制定有滞后性。
当一件恶事积累的负面影响足够多时,便成了被写成了法,定成了罪,这次发生的事件也是如此。
这件事的关键词在于:虐,公开,网络传播,牟利。还有一个重要的加重语气关键词:80次。
他没有触犯现行法律,他无罪,可是他心理扭曲是事实,这样的人一定具备危险性,这也是事实。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尽快立法,尽我们的一切能力,让相关法案能够开始被讨论,国外对于虐待动物的相关法律比较完善,希望我们也能早日通过虐待动物罪,使人在对待动物的事件中有法可依,同时规范贩售渠道,做到合理养殖,降低遗弃率。
这样的人不仅仅是心理有问题,而且可能有生理缺陷,不具备像正常人一样的同情心,同时丝毫没有尊重生命的观念。这样实施虐杀行为的人有极大的暴力倾向,等到进入社会以后,远离这种人。特别是如今信息时代,在工作生活中,这种人看似表面很有魅力,实则冷酷无情,毁坏你的人际关系与无处不在的恶意。它们没有同情心,无法被改造,最擅长伤害控制敏感、有同情的人。
《八面埋伏》里说:只有死刑才能解决这种人。如今社会,没有其它办法可以解决这类人了。
(本文结束)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得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谢谢!
作者简介:常鑫,不喜欢心理学的讲师不是好大叔,在写作的泥泞路上勇敢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