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曾有这样一期话题讨论:
“无聊到学习是什么体验?”
评论区下网友留言:
“那是无聊的最高境界”
“就是你宁愿抠指甲也不愿意去写作业。”
这似乎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一个现象。
记得初入大学的日子里,周围的同学斗志满满,立下铮铮誓言:
“我要考研!”
“我要过英语四六级!”
还要过雅思托福。
......
可是接下来的日子,大家“后羿”“阿轲”不分昼夜地呼喊着,吃鸡抖音轮回颠倒。
无独有偶。
暑假一次同学聚会,高中的好友无意间提及自己的宿舍,每时每刻都有人在睡觉。
我当时只是笑笑而过,可是后劲隐隐感到心酸。
好友考上的是广东一所非常有名的大学。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可刹那的血拼过后是长久的动力不足。
昔日书本上的“读书废寝忘食”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校园的街道寂静无人,学生不在去问老师问题的路上,因为大部分的时间他们在宿舍里高卧酣睡。
这不是单单一个大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发生在千千万万个中国大学生的身上:
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躺尸无力,大多数人处于一个迷茫、没有方向与热情的状态。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努力,只是惯性地认为,使劲就对了,努力了就会有安全感,奋斗了就不会沦为末尾淘汰制的牺牲者。
可这样的人,内心大多没有属于自己的定力,他们隐身于那一个个哄来哄去的群体,看见别人跑自己也跑。
于是大多数安静的日子,没办法实现自驱式学习。
后来有人反映过来了,说:
我上了那么多年学,熬了那么多夜,做那么多习题,顶着各种压力,参加各种残酷的考试,谈恋爱,分手,工作,加班。我这么辛苦,竟然是为了成为一个普通的人....
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原因就在于内心没有属于自己的目标,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
熊浩说:对于一艘没有方向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那么,如何实现自驱式奋斗,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呢?
稻盛和夫《活法》一书中曾有过一段启示:
物质有三种类型:
①点火就能燃起的可燃性物质
②点火也燃烧不起来的不燃性物质
③靠自己就能燃烧的自燃性物质
这与我们当中的一些人相对应,可燃性物质好比我们周围需要带动的人,给他一个火种——努力的动机,他就会积极投入到工作学习的状态中。
“不可燃”的人,是我们这个社会一直以来所排斥的,谆谆教诲没法点化,前程似锦没法吸引,这些人的眼睛里从不会燃起欲望,不会燃起热情,只是浑浑噩噩,终日无所事事。
“自燃”体质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不需要外部的奖励以获得奋斗的动力,即使周围的环境不断给他泼冷水,沉定片刻,他依然能热热烈烈地过完这一天。
化学中有一种叫“黄磷”的物质,存放空气中便能燃烧,之所以能燃烧是因为达到了一个合适的温度。
而我们那些“自燃”体质的人,也是因为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达到燃点,才能付出
真心去追逐,忘乎所以倾尽热情和汗水,享受其中的磨难和收获。
就如前段时间上热搜的北大女生钟芳蓉。
记者曾经问到她:
“你就喜欢考古?”
“是的,就喜欢考古。”
“你的父亲说你高度自律,是这样子的吗?”
然而她回答:“没有。”
她也喜欢玩手机,喜欢看小说。
从后续的采访中,我们发现这个女生最大的成功秘诀就是做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没有太多功利性的目的,也没有太多虐人的自律纲要,只是简简单单、纯粹得犹如天边一抹白云。
无需外在附加,她自有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丁玲说,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在任何逆境中,她都能充实和丰富自己。
因为只有这份热爱与喜欢,才能长久地支持一个人坚定地走下去源动力,同时也会带给一个人最真实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网易云一热评说,真正热爱的人,他不需要坚持,他不需要觉得我在坚持,我在努力,他也不会觉得自己在努力,他会觉得,这就是他应该做的每天的生活。
活得简单而充实。
虽然追逐梦想的路途荆棘密布,但挨过了那个难熬的临界点,便是一路鸿途坦荡。
去追逐你喜欢的事情吧。
前方风光正好,追风赶月莫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