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连环杀手更可怕的是幕后操纵者

比连环杀手更可怕的是幕后操纵者_第1张图片

连环杀手一直是悬疑推理题材中广受关注的一类。他们的残忍手段令人闻风丧胆,他们的神秘风格又让人为之着迷,产生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再加上近年来越来越先进成熟的侦查技术,以及犯罪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长足进步,给同类型作品打开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精彩影视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蕾切尔•阿博特显然是制造悬疑氛围的高手。在《下一个就是我》这本小说中,从引子的绑架案开始,读者的注意力就被牢牢地抓住。此后节奏不断加快,谜局越来越大,惊悚之感愈加强烈。读者跟随主角玛姬一同陷入蕾切尔•阿博特布下的迷阵之中,左右突击,试图寻找答案和出路。

玛姬•泰勒,一个令人羡慕的人生赢家,某天下班发现丈夫突然不辞而别,留下惊慌失措的她独自照顾两个孩子。同时,新闻中报道多位与自己相貌神似的连环谋杀案受害者、不明来源的神秘电话语带威胁、骚扰孩子的陌生男人频繁出现,这一切都让她陷入恐慌。玛姬脑子里有无数个疑问:丈夫邓肯到底是谁?连环杀手的下一个目标是自己么?神秘电话来自何人?……种种威胁和极度恐惧让她无法喘息。读者也急切盼望解开书中的所有谜团。

消失的丈夫邓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消失的爱人》,爱人失踪了,留下的一方陷入了难以预料的麻烦之中。《消失的爱人》中妻子的精心算计让人脊背发凉。邓肯的另一面又是什么?夫妻十载,枕边人竟然能够如此完美的隐藏自己,让玛姬深感震惊。他不为人知的一面,显然超出了玛姬的想象。他是受害者,还是另有身份?玛姬如何拨开重重迷雾、探求事情真相、找回丈夫?蕾切尔•阿博特会用峰回路转的情节设计让读者大呼过瘾。


比连环杀手更可怕的是幕后操纵者_第2张图片
CSI模型杀手制作的凶案现场模型,图片来自网络

连环杀手通常都有特定的犯罪行为模式,甚至留下独特的特征作为签名标志。比如大名鼎鼎的开膛手杰克、十二宫杀手,美剧《犯罪现场鉴证》中的微缩模型杀手、蓝漆杀手等。选择外貌相似的受害者,显然是本书中连环杀手的行为特征。这种模式细思恐极,仿佛把同一位受害者一次又一次的杀死,反复重现同一过程。

这又让人产生新的疑问,在这种相似度极高的重复模式中,凶手的真正目标,是所有受害者还是其中的特定一位呢?如果目标是特定一位的话,这种模式显然是一种障眼法。阿婆在《ABC谋杀案》中就有过同类设计,凶手将自己真正想要谋杀的目标混淆在多个目标之中,干扰视线。

玛姬在极度的慌乱和压力之下,一直试图弄清楚真相。从步步紧逼的威胁来看,她显然是凶手的目标,而丈夫似乎也与杀手有着神秘的关联。此前多位与她相貌相似的受害者,似乎都是用于对她和丈夫不断施压的牺牲品。玛姬恰恰是一位坚强的斗士,绝不会坐以待毙。为了保护两个孩子同时也为了保护自己,机警的她充分调动自己的应变能力,同杀手展开了竞赛。她要在杀手之前找到丈夫邓肯,搞清楚丈夫的真正身份,查明事实真相,消除威胁。

然而,蕾切尔•阿博特绝不会让自己笔下的玛姬轻松地逃离困境。在逐渐接近真相的过程中,玛姬惊恐地发现自己正一步步地走向更大的迷局。连环杀手的确可怕,更可怕的是,其背后还有神秘的幕后操纵者,如魔鬼般掌控着棋局。


波洛最后一案,发现幕后凶手端倪,图片来自网络

操纵人的方法,莫过于控制和影响人的心理。这也是犯罪心理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大主因。善于掌握推理悬疑类题材的大师,自然不会忽视心理因素。幕后操纵者的角色,在其他作品中也早有先例。

《大侦探波洛》系列的最后一集,波洛发现了隐藏在杀人犯背后的邪恶的挑拨煽动者,但苦于没有证据,无法将其绳之以法。为了阻止凶手继续把怀疑的种子种到更多人心里、引发更多罪恶,波洛忍痛下了杀手,并以一种绅士式的优雅和悲壮,为自己的生命落下帷幕。

不同于波洛英式的优雅和含蓄,《犯罪心理》中善于控制人心理的刮擦先生,则是美式风格,其手段异常的直接,通过药物、幻觉和催眠等现代心理治疗手段,影响人的心理,直接把目标当做傀儡进行操纵。

在《下一个就是我》的故事中,当玛姬忙于寻找丈夫、逃避连环杀手时,她逐渐认识到他们都是被神秘的幕后大boss操纵的木偶。这位幕后操纵者行踪诡秘,力量强大,不但能够轻松地指挥连环杀手,更对她和丈夫了如指掌,甚至还带着些许自以为是的优雅腔调。这种无力抵抗的挫败感让人不寒而栗。

玛姬与丈夫能否摆脱威胁、回到正常生活,成为这本书一直牵引读者寻找的结局。这本悬疑小说读完之后,并不会产生“game over”的那种完结感,而是留有更多的余味让读者去体会。读过后的思考,正是蕾切尔•阿博特那未诉诸笔端的用心良苦吧。

2018.02.03雾凇

你可能感兴趣的:(比连环杀手更可怕的是幕后操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