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我们都需要会的多一点

       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性越来越强,如果我们不会几种技能,也许将来人工智能首先淘汰的就是我们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研究生水平是真不咋样,有的不会人际沟通,有的只会投机取巧,有的固执己见,能被单位当成宝的研究生是越来越少了。其实这不仅是研究生扩大后的结果,另外一种情况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

一、不仅会技术,还要有点管理思想

       医生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就拿大家最常见的儿科医生来说吧,行业人称它为“小儿科”,其实一点都不小,单单儿科病种就有上百种,还不包括一些罕见病,因此要当好一名专业的医生,需要扎实的理论学习,也需要日积月累的临床训练与经验积累。因此,医生根据技术水平与年资的积累,分为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而小医院的主任医师与大医院的主主任医师技术往往又差不只一个数量级,因此对医生来说,他们往往会在这条路上不断学习与钻研,而很难有时间是兼顾其他技能的学习,比如说管理就比较稀缺。管理才能,虽然是一种通用的技能,感觉人人都会,但真正做的好做的精的往往不多。医疗行业也是这样,医而优则仕,而且一群专业知识分子也需要专业的人管理才能服众,因此,我们国家不管是大医院还是小医院,所有的院长都是临床出身,大多是在本单位内技术也是拔尖至少也是中上水平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院长都能很好的运用好这个管理职能。管理说白了,就是要愿意跟人打交道,但搞科研做学问就不用,因此很多医生不爱管理,也不爱被人管理。事实上,有些医生就能打破这种设定。他们年轻的时候非常专注,以至于能在临床上或者学术上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但等到需要他们带学生、管项目、跟各方搞好关系的时候,他们也能学着去做这些事情,而且有的还能做得很好,特别是具有大局观,知道现在钱在哪、人在哪、机会在哪,还能把人组织起来去做事,这样的人不当领导谁当领导?

二、生活也需要会做研究

       我们平实对不懂的东西,一般的方法当然都是问专家、上网搜索、读书,也差不多能做到这步就不错了。但其实这只是表层,我们需要的是运用做研究的方法来找答案,因为做研究不一定非得是在实验室做实验,凡是用靠谱的方法寻找答案的过程,都叫做研究。比如说要买辆车不知道买哪个好。如果看同事开的沃尔沃不错就选择买沃尔沃,那就有点盲从了。这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自己预算范围内的几个品牌,看看它们的大小、安全、操控、油耗各个方面是不是满足自己的需求,然后再到到权威网站看看这些品牌的质量评分,现场还去试驾几辆车,获得直观感受。这个就是做研究的过程,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信息,然后结合自己的需求,做出判断的过程。此外,对信息我们还得对信息来源判断可信与不可信。有一次达里奥病了,他自己的医生说很可能是食道癌,必须立即手术。但是达里奥没有听风就是雨,他连续找了四个最好的医生,最后得出结论是一场虚惊。他的综合调研就是一种研究,他愿意听取很多人的不同意见,但是他会对这些意见按照“可信度”进行加权。比如说专家的书、学术期刊的论文、主流媒体的报道,往往是比较可信的,应该给这些来源比较大的加权。朋友圈瞎传的文章、晚报的健康指南、隔壁王大妈的亲身经历,就是不可信的。当然,更高级的认知,是我们知道当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争论。虽然知识始终都在演化,谁也不敢保证今天的理解就绝对是正确的,也许明年就反转了。但事实上对于很多很多问题,科学家已经有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供你参考,甚至已经达成了共识。

三、沟通需要在一个频道上

         根据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对一般公司的中层领导来说,最理想的智商大约是在115到124之间 —— 智商过高反而不好。一个猜测是特别聪明的人一般不怎么能理解下属,也不被下属理解。他们可能会经常给人布置一些特别复杂的任务,就如《生活大爆炸》的角色“谢尔顿”。像谢尔顿这种人说话常常说的特别复杂,拐弯抹角跟你拽典故,一般人不能充分领会他的意图。而因为他不屑于跟人好好沟通,别人也会疏远他。你要跟我们不是一种人,我们就没法认同你的领导。单身领导的任务不是自己去做事儿,而是让别人把事情做好。因此这种能力跟智商肯定有关系,智商不够不行,但是太聪明了似乎也不行。《科学美国人》的记者还专门采访了这个研究者 。研究者的一个建议是,如果你真的是特别聪明的人,又非得当领导,那你应该把聪明主要用在如何激励下属上。

      单单靠一种技能谋生的时代过去了,我们现在不仅仅要学会技术,还要会管理;不仅会求知,还要会研究;不仅会表达,还要会沟通。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我们都需要会的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