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乘坐公共汽车的经历”——STEM的运用与提升

最近我园正在学习《早期STEM教学》这本书,其中提到在T代表的技术和E代表的工程在我国的幼儿园课程中相对薄弱。因为,我国主要是以《指南》科学领域为基础的,包含了STEM中的科学和数学的部分。但是穆莫教授认为幼儿园里存在很多工程的机会,比如孩子搭建积木。但是,这不仅是一项工程,STEM的核心是它的整合性,即科学(S)、技术(T)、工程(E)和数学(M)的整合。这次的积木搭建也可以说是STEM的一次运用,在搭建时也可以做到这四方面的融合,比如,孩子在搬运积木的时候问"运几块“于是他们就会数还需要几块积木能够搭完大桥。想让大桥平稳则需要科学中力与平衡的学习。技术方面如何模板滑落,如何解决斜坡问题,拼插的滑梯如何拧上螺旋桨。

在书中提到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的一个培养小小工程师的STEM的教育项目提出,工程设计包含的四个阶段:思考——尝试做——解决过程中的问题——检验结果,并展示。

上周,在“交通城”主题下,围绕“我们身边的公共汽车”核心我们中一班一起去乘坐了公共汽车。之前孩子们知道了公共汽车是公共交通的一种,有些孩子也有乘坐公共汽车的经历,搭建区中也能看到孩子们自己搭建马路搭汽车。但是每次孩子几乎是搭一辆汽车,或者搭几条马路,搭个楼房。对于一个整体的搭建布局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规划。教师需要引导,你是不是可以搭个清扫车····,还可以搭···。这次乘车体验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经验,也给孩子在幼儿园中的活动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当孩子亲自体验了乘车之后,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历历在目,不仅在扮演区中乘车情境有所丰富,在搭建区中,孩子们对于将自己看到的情境和美景用搭建的形式构画出来也显得特别兴奋。搭建之初,当教师提问:“都看到了什么?”孩子们会滔滔不绝的讲述着,过程中就会自告奋勇说自己想搭的东西。有人负责搭桥,有人负责搭跨海大桥,有人负责搭幼儿园,公安局····。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确是如此,只需要亲自体验一次。就无需教师多言语。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也使得这次的经历更加的凸显了它的价值。一幅城市公交图赫然呈现于孩子眼前。搭建前孩子们会思考:我都要搭些什么?如何分工?每一项可以怎么搭。

蓝图有了,那剩下的只有做了。

尝试做:孩子们根据脑中的表象进行搭建。

遇到问题:在搭跨海大桥的时候,往往都会将一堆圆柱放在木板的下面,尽管有些积木是用不到的。孩子们只要觉的不稳就会再拿积木支撑。因此会浪费很多积木。如果其他幼儿想要再用圆柱就不够用。于是进行引导,看看哪些积木可以抽出来,上面的木板不会它,孩子们就一个一个的尝试。

展示:想要完成一个大规模的搭建活动时间有点短,每次活动的人也不一样,面临同样的问题每次都要进行引导,浪费活动时间。STEM也十分重视活动的点评和提问,师生一起交流和提问,是一个分享和合作建构的过程,有利于孩子经验的提升和引发下一步思考。因此,针对之前的活动进行了讲评。

于是我用一块积木下面搭了三块圆柱,演示搭桥,我问:“现在我还想继续把桥搭长,但是已经没有圆柱积木了怎么办?”

幼:“用长方形的木板。”

师:“这个方法不错,可以用其他的代替。谁还能想到别的办法?”

之前有经验的幼儿立刻想到,下面多余的圆柱可以抽掉。

师:“那抽掉中间的还是,旁边的?”让不同答案的幼儿上来尝试,结果抽掉中间的更稳固。

演示随着圆柱的移动,木板掉下去的现象。

师:“那我想要把桥再搭长一点,用这三块圆柱怎么搭?”一起探索怎样用一块圆柱撑起两块木板。

在此项工程中运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支撑、平衡与连接。还有一些关于摩擦力和反作用力的体验,几何体之间的关系(如两个半圆拼成一个⚪,长木板没有的时候,可以用两块短木板替代。如何将积木之间进行替代,节省积木用在该用的地方)也都是需要孩子在实践中一一体验和解决。

通过此我也知道了,关于搭建中的一些可以改进的问题。

1、搭建之后需要一起讨论搭建的方法,进行有效提升,是幼儿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带幼儿一起做一次搭建前的规划,让幼儿真正像一个工程师一样,建筑自己的梦。

3、教师STEM的敏感度需要时刻保持,提出让幼儿认知失衡,进行思考的问题。


搭建幼儿园


搭公交车站



搭风景桥



公交车、清扫车、地铁、清扫车场和站在桥上看风景


搭跨海大桥和车


你可能感兴趣的:(搭建“乘坐公共汽车的经历”——STEM的运用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