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或许应该贯穿始终

        一年多来忧思过度,导致去一次南京书展回血大概回了一个星期。不过那份触动还是要好好记下来哒!

      说起去书展的来龙去脉,就不得不从关注了近三年的失恋博物展开始了。有一天百无聊赖的翻公众号,看到失恋博物展要开失恋书房了,而且三月底会参加南京书展,于是就顺蔓摸瓜关注了南京书展的活动,看到了好多喜欢的作家作品,就一个人打了黑的来南京,路痴的我最初还溜招聘会去了,真是尴尬。

图片发自App

    本来计划好听军旅作家陈鸣鸣的讲座,结果在失恋书房待着待着就忘了。失恋博物馆馆长说起开书房这件事,是从小到大的一个梦想,学生时代有一个老师,把自己书房的钥匙给了他,爱读书的馆长小小年纪就读完了各种文学名著,那个时候觉得老师这个职业真的会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听的时候问馆长老师现在知道他开书房吗?在知道已经过世的时候,有些抱歉,却也觉得这个失恋书房,也与他的存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斯金纳说,当所学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相信失恋书房能够绵延百年,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灵魂。

      又想到几天前带同事家的宝贝小米粒玩的时候,她捧起了一本杂志,封面就是杂志主编讲述小时候小学校长把自己的藏书给他看,而他最终成为写书、编书人的故事。

    今天读到奶爸最新的推文,一如既往的愤懑,又懒又惰的我也跟着发了一会儿牢骚,后来下面有两个针对性回复我的评论,其中一个境况与我十分相似,选择独善其身,也算活得通透;另一个以自身母亲为例,传授了一些好的经验与方法。我承认自己的懒惰与逃避责任(但我依然爱自己呀,意识到问题下面好好整改啦)也非常开心,莫名对教育事业又多了一些感情。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似乎一直在十几年前的那个怪圈,几乎要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种老师了,大概是处理不好一切和人的关系吧,选择教师这份工作简直是自寻死路,一群熊孩子,完全控制不了。

      最近只带了一个班,又接触了一些更低年级的小朋友(有一天说这节课讲故事哦,然后我问谁有格林童话,结果竟然是坐在最后面的女生,相信她一定可以跟好朋友讲好多好多好听的故事吧。)越发的发现他们缺的根本不是知识,而是平等、尊重和爱。

    很棒的那个留言: 看到那个说因为对学生好导致成绩滑坡的留言忍不住想说我妈妈,她是高中老师,从开始参加工作起就在当班主任,不管给她多糟糕的班最后升学率总会是全年级最好的。她从来不会打骂体罚学生,手法就两个,坚定不移的执行规则,和坚持不懈的关心理解。管理学习可以温和但对学生好不等于放松规则。打骂其实是无能和懒惰的做法。要不通过打骂来管理刺头,需要付出很多倍的努力。因为学校搬迁到市郊,后面几届学生里面很多孩子家都是工人父母双下岗,吃口饭都辛苦,孩子没人管在街上混,还有家里父母闹离婚都不要孩子的,家人出了刑事案件被抓了孩子没人管的,被父母打到离家出走被找回来也不回家要跟着老师的,说起来好多好多故事。我读书不在家里,时不时就有学生免费来吃饭暂住。现在每年回来看望我妈的也大都是这些学生,他们很感激我妈妈当时的严格管教能让他们最后醒过来拼命考进大学改变人生。

总之事在人为,光有美好愿望是不够的。

当然后来教育体制越来越僵化,师生关系也越来越微妙了,有些家长你付出多了他还觉得你另有所图。我妈在讲台上累晕倒一次之后也看淡了,索性现在退休了可以当一个放飞的大妈了。

    现在家长与教师的矛盾、教育体制的僵化都是难以改变的,那么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像留言者的妈妈那样,温和又不失规则。

      小孩子真的是天使。并且是可塑性极强的天使。





通识教育或许应该贯穿始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张照片是丸子送的外币,希望小朋友相信世界真的很大很大,丸子大概是我认识的人里面看过世界的女孩子了吧。

通识教育或许应该贯穿始终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一张是南京书展里面蒙曼在讲人生五味,从小到大最佩服的一直是语文老师,感觉他们真的太博学了。两首诗能讲出各种传统习俗,甚至红楼梦中的对联,最后还是问榜诗,如果小朋友能听一场这样的讲座,还怕文章写不出来嘛?

      还有《狼王梦》的作者动物大王沈石溪的讲座,好多家长甚至老师带着学生来听。小孩子听完这场讲座,会想要把他所有的书都读一遍,甚至自己都想来写的。

      听汪曾祺全集分享会的时候,非常幸运的见到了毕飞宇老师,身体阳光健康,谈起汪曾祺先生来妙语连珠又句句诚恳,很多关于人生关于写作的哲理不经意就流露出来。

      二混子陈磊在用亲子关系比喻中央集权的时候,让我这个历史白痴恨极了没有这样的历史老师。

    包括笛安,景恒街的分享会,两句未经雕琢诚意满满的话:“人生刚刚开始想再不切实际的事情都是对的,三十岁以后的人生依然很长。” “成人世界关系权力的投射在干扰着爱情,但是依然要相信这些小算盘之外,还是有真情与美好存在。”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其实小学的六年是最需要广博接触与学习的六年,而不是盯着书本的死知识,几张考卷的死答案。

      记得一段时间接触过一个城区的小男孩,六年级,各门功课都非常优秀,还去过各个城市,每个城市的博物馆,每个纪念品的故事,能给我讲上三天三夜;还有一个小姑娘,讲起儿童文学来,我是自愧不如的。

      你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孩子就还你怎么样的世界。

    小学的六年,多读多看,读世界,看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通识教育或许应该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