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摘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作品,多采用写实、赋比兴和叠音等艺术特征,反映出西周百姓的生活状态及其思想状态。《诗经》大致分为七类,分别是婚恋诗、反映阶级压迫诗、反映战争徭役诗、反映生产劳动的诗、政治讽刺诗等。本文以《诗经》中有关婚恋嫁娶的诗歌为例,论述《诗经》与西周婚恋文化的关系。
1、婚恋诗是西周择偶文化的真实写照
关于男女婚恋,在《礼记》就有相关记载:"男女无媒不交","非有行媒,不相知名。"这些无不体现专制的婚恋文化色彩。在《诗经》中,有关此类专制择偶的诗歌也很多,其中《诗经•国风•鄘风•柏舟》最为典型。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女子追求所爱却遭母亲的阻挠,女子反抗父母之命,争取婚姻自主,向母亲倾诉她的坚贞爱情。从艺术形态上,该诗采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女子对男子真挚的爱,从"髧彼两髦,实维我仪。髧彼两髦,实维我特。"可以看出女子对男子用情至深,用爱真挚。从"之死矢靡它"可以看出女子对于这段感情的坚持,表现女子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与对专制压迫的反抗,从思想内容上表现女子对于母亲在择偶方面的专制表示不满,同时也从侧面映射出当时西周文化中的择偶专制文化。
当然,西周的婚恋也并非全盘专制,自由择偶也是占据很大部分的,在《诗经》中关于自由择偶的诗歌自然也不在少数,譬如《氓》、《溱洧》等诗歌中都有关于自由择偶的描写。"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体现男子与女子情投意合之态。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则表现男子女子出游嬉戏互赠礼品的场景,在《周礼》中也有关于这种自由恋爱的记载:"仲春之日,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着不楚。"《野有死麇》中也有男女相会的描写: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古时,未嫁称女,未娶称士。"有女怀春,吉士 诱之"则体现未婚男女相恋相爱的场景,运用"比"的艺术形式展现女子美如玉,男子愿意珍爱疼惜她的迫切之感,表现了西周时期年轻男女对自由爱恋和激情的追求。
总之,从《诗经》中我们可以找到两类择偶方式,一种是当事人主动寻找,另一种则是当事人被动接受的。总得来说,周文化中的择偶方式是自由与专制并存的,各个地区各有千秋,各个人家各有不同。
2、婚恋诗是西周婚仪文化的见证
《礼记》中记载到的婚仪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诗经》中也有很详细的记载,譬如《氓》中就以叙述的话语表现了西周的婚礼文化
如:"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就是纳采的侧面体现。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成功后送上雁礼与女方缔结婚约。而文章中男子一开始并未找媒人向女子提亲,这里也可以看出周人对于媒人的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八抬大轿,明媒正娶的重要,故而男子最初以失败告终,所以心中不满,而女子对于此状也很理解。
于是说道:“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最终男女顺利缔结婚约,也就是纳采顺利完成了。接下来“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则是体现了问名的礼仪,询问男女生辰八字判断凶吉,这就体现了周代占卜文化的知识了。
从“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里可以这样理解,男子带着彩礼娶女子,女子带上嫁妆嫁给男子。寥寥数语,反映出纳吉、纳征、亲迎的婚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作为真实反映周文化的素材。
综上所述,《诗经》是周文化无可或缺的产物,同时也促进周文化的传播。婚恋诗对当时西周婚恋文化的反映也是十分有价值的,是西周择偶文化与婚仪文化作用下的产物,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思想内容,从而同时也更加巩固周文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