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慢慢不会“独立”思考的?

相信你和我一样喜欢看奇葩说,当某个辩手分享他的观点的时候,我会感觉他说的对,而当另外一个辩手分享他的观点的时候,我也会感觉他说的对。当初看奇葩说,只是单纯当作娱乐节目去看,没有想花心思去探究背后的逻辑论证。

最近关注减肥,对于生酮饮食,营养派范志红老师严格批判,反对这种饮食,指出其出现的问题;而另外一排支持生酮饮食的,像瘦龙,师姐等大力说明生酮不仅可以减肥,而且可以逆转一些疾病,比如高血糖,胃酸灼烧等疾病。同样觉得,双方都有道理,但又说不清二者的逻辑漏洞在哪?

学《比知识还多》分享的思维误区有个人成见,不假思索,第一印象和传统观点四种,而在圈外《客观对待他人观点,对思维绑架Say No》小课提到四种思维陷阱有自我中心,盲从信息,简单归因和眼见为实。

我觉得这些之间有一些关系,比如:

一是客观(即无我和无他,包括破除以自我为中心、也不能盲从他人);另一个是逻辑(即不能仅仅停留在眼见为实的感性素材归纳和简单归因的浅度思维)

再比如:从自我中心,到族群中心,都倾向于简单归因,这是感性,也就是《思考快与慢》系统一影响;而个人成见,到传统观点,都倾向于眼见为实,也就是《思考快与慢》系统二影响。

那究竟是如何慢慢不会”独立“思考的呢?

第一印象<首因效应<个人成见<自我中心<不假思索<简单归因<盲从信息<传统观点<眼见为实<不会批判性<不会独立

我得先听听你在说什么(论题),你想让我相信什么(结论),你通过什么让我相信你(理由)。

想想你为什么要让我这样相信:你这个观点会给哪些人带来什么影响(真实的价值取向,隐藏的前提假设)。

再看看你怎么用这些证据支撑起你的理由:你提出的原因是否是最本质的,是否存在其它可能性,它与结论只是有关联还是真能构成因果关系(证据效力及逻辑性)。

独立的前提是既不自以为是,也不盲从他人,而是认识自己→客观敏锐地观察→选择论点→开始深入探究→形成判断→洞悉背后逻辑弱项。

第一印象:在我们的原始脑进化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进行判断,是否是敌人或猎物,从而快速选择逃跑还是追捕。这种思考的倾向来自于我们大脑有2套系统,而首先起作用的是我们的情绪脑,大脑的系统一。

首因效应:在《思考快与慢》还提到这种带来的思维误判效应,先入为主,鲜明牢固。

如果思维链条在这儿进行阻断,就不会有自我中心和个人成见。

个人成见:由于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价值观教养和事件带来的认知对于一些事情持有自己的偏见,比如仇富,比如其他人都不可信等

自我中心:选择性接受符合我们价值,关心的信息,而忽视相反的信息。

不假思索:对一件事有了自我中心后,出现判断时,往往都不会三思而后行,只会不假思索,简单归因。

简单归因:成功人士早起,要成功,要早起。类似这种把成功人士成功的原因简单化处理。

盲从信息:目前的信息多大利用权威效应,或者调动大家的情绪进行低幼化,便于接受。

传统观点:群体中心,混淆观点当作事实让大家接受,比如女人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男人要有事业。

眼见为实:观点背后隐藏着前提假设,因此我们倾向于轻视。

不会批判性:正因为接受对方的论点和理由,忽略对方的前提假设,也懒惰不愿意去探究背后的逻辑是否存在漏洞。

不会独立:对于系统一的过分依赖,会越来越少的调动系统二进行理性思辨,因此也往往更容易被情绪煽动接受。

盲从信息,自我中心,偏爱偶像,简单归因,呆在信息茧房,迷恋传统观点,加深社会认同,迷信权威,眼见为实,最终造成一个像《乌合之众》提到的集体迷失。

怎么破呢?

第一,认识自我,极度透明和真实。

第二,走出圈外,打破信心茧房。

第三,接纳自我,控制情绪影响。

第四,独立自主,不迷信权威。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是如何慢慢不会“独立”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