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08-点线面体

这一课开始进入第二模块——机会判断。

今天讲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判断框架。这是一个非常简洁的思考结构,叫做“点线面体”。

富人与穷人的区别

老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说的就是怕选错。

举个例子,一对双胞胎,2010年一起大学毕业,一个加入腾讯,一个进入报社。

7年之后,前者年薪百万,满街都是挖他的猎头,投资人也在挖他,只要出来创业就给钱。去报社的那位,因为报社沉沦了,他曾经寄托理想的整个产业都没有了,一切都要重来。

差异不在个体,也不在于他们跟随的领导的能力,而是这两个单位所附着的经济体,一个在快速崛起,一个在快速崩溃。

这就是点线面体。

我们都有体会,努力工作的工资收益,远远不如2013年以前买了腾讯的股票,或者2010年以前买了北上广的房子。

为什么?

因为你再努力工作,你还是一个点。一个月或者一年的工资,只是一个点的努力成果。

但是腾讯股票和北上广的房子的收益,是因为这个点附着与一个快速崛起的经济体,这是一个线性周期的结果。

对于做投资来说,你需要首先选择某个正在崛起的大型经济体,接着去找一个领域,投它的成长周期。

你会发现很多投资人,会投资一个赛道上的所有产业。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赌单点,而是整个周期的收益。

所以,普通人和富人的区别是什么?

普通人勤恳努力、斤斤计较,他在意的是每一个当下的点,而任何一个点都不会产生过多的收益。

如果要成为中产,至少要获得一次线性周期的收益。比如持有腾讯股票十年,什么都不用干,10万变1000万。

那么成为富人呢?就要借助面和体的崛起。

当你选择要做一个产品的时候,你不但要投入自己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还要“忽悠”更多的人,把他们的时间和资源一起投入进来,这也是说你要为更多的人负责。

你在做选择的时候,要看到你切入的点是在一条什么样的线上,这条线在一个什么样的面上,以及这个面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体上。

你面对的是什么竞争,是来自对手的竞争?还是来自趋势的竞争?

所以,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非常重要。你再怎么优化产品、提升效率,一旦点线面体选错了,都是白搭。

课后作业

  1. 描述一下,你现在的职业是什么样的一个点?
  2. 你所在的公司或者业务肯定是需要串联很多点的一条线,那你的这个点是在公司这条线的什么位置上?
  3. 这个公司附着在什么样的一个面上,谁在给你或你的公司赋能?这个面又是附着在哪个经济体上?

就好像在地球仪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点一样,请你用点线面体的框架,尝试标一下自己的位置。

  1. 赶巧,我自己正处在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人到中年,不得已从内地转战广州,不是源于勇气,而是源于无奈。三十到四十之间的近十年,我不甘于平平淡淡,看到了互联网的机会,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和大多数人一样,现实扔给我的只有挫败。

抽身之后再往回看,这件事选对了天时,但却选错了地点和团队,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尽管当时的目标很平凡,只想围绕一个有价值的产品,聚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然后再寻找下一个目标……但即便是这样渺小的目标,竟然远没有达到……我不得不离开团队,另谋“生计”。

现实告诉我,这些“事后思考”具有很强的欺骗性,你以为自己当时看到了,看懂了,其实那只是时过境迁以后的自我慰藉。

“看到”,只是最简单的第一步,“行动”更复杂,也更重要。最终还得看结果,结果对了,一切都对了,否则只能永远处于反思的轮回中。

现在我开始了新的努力。

  1. 我的现状也不乐观,处于软件行业的末端节点上,大家组个团,靠着一些颤巍巍的人脉,胡乱接一些软件项目,然后胡乱地找一些不靠谱的程序员,没有管理、没有计划、没有节奏,就这么连滚带爬地前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我敢于承认,是因为我不能忍,我要去优化,想让团队更有战斗力,想做更有价值的软件项目,虽然,道阻且长。我在公司人才队伍的培养方向上有一定的话语权,也常常为此焦虑,不知道如何解决人才储备和人才消耗之间的矛盾,我正在没法从项目中把队伍抽离出来,以期形成更有战斗力的核心团队。

  2. 公司附着在电力行业,因此我不觉得前景乐观。这不是一个增长的行业,而是日趋稳定的产业,更多的观察我没有做过,我去年八月到位,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待在自己该有的角色上,对这个行业的了解也非常有限,接下来应该加强这些知识的学习,努力把自己的视野提升到战略层面。

  3. 电力行业当然是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但四十多年的建设和扩张,已经让这个行业趋于饱和,在宏观面上可观测的重要增长不会发生在这个行业,因此,这个行业只能放在我的计划中的次重要行业,就是那种能让公司不至于饿死的行业,但爆发式增长不会发生在这样的经济体上。我得站在公司的战略层面,寻找新的、机会更大的增长点,不然,十年之后,自己和公司都不会有大的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思维08-点线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