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4 作业:对由书变课的理解】

看到这个作业我第一个反应是……好像说不出什么。

为什么?因为在这么多天的课程里面,我深切感受到,书变课就跟呼吸一样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不过当我回顾上课前的自己时,一切就清晰起来了。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懂得选书。即使选对了书,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苹果阅读法,不是每个人都能认真制作卡片,更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使用费曼学习法……因此,选好一本书,然后深入读一本书,并快速取得其精华,对于一般人而言,其实依然是一件难事。

而对于我们学过课程的人来说,读书早已成为了一个产品的“小颗粒”,是我们制作产品的非常自然的一个流程,也是我们制作课程的材料来源,所以才会有“呼吸一样自然”的感觉。

其实我们的工作,就是把每一本书或一些列书都变成具有“教材”般价值的书本,然后作为任课老师教授给大家。

那这又要说说教材到底是什么了:通篇都是干货,让人一书学会一门学科的绝对精华书籍。但需要老师进行讲解,否则对外行人来说,内容很可能会晦涩难懂,甚至枯燥无味,导致即使读了书,也未必能理解,未必能学以致用。

其实看我们写推荐语的前两个要点就知道了:一是让感兴趣的人知道可以从书中得到什么,二是让不太感兴趣的人感兴趣。假设每一本教材都能得到这样的推荐,再加上拆解,也许能在求学时代好好学习的人就更多了。

于是我们倒回来看普通的书籍,虚构类书籍其实就是作者通过或含蓄或尖锐的虚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非虚构类则是通过现实中的案例来总结实用的思维模式或技巧等,其实两者本身就是以高审美价值包装好的干货。而一般读者,可能会因为包装的美好而失去了拆封的能力,看不到其中的干货,所以就需要我们这些专业“拆”书的人来帮忙了。

心理学上说,人不是因为经历什么事情而成长,而是因为如何理解所经历的这些事情而成长。其实阅读也是一样。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一千个哈姆雷特里面有多少个能真正让读者成长呢?其实也是未知之数。而我们把书籍变成课本,就是利用我们在阅读训练营中学到的学习和理解方法,结合我们个人的经验,针对我们所面对的用户需求,从这成千上万个哈姆雷特中,选出最适合成为我们成长之友的那几个做一个深入全面的介绍,让互相成为朋友的过程。而最终,其实我们能惠及的,往往也是思维模式与我们相近的,或者憧憬我们现有思维模式的一批人。

此外,自己从零开始阅读一本书,和听人去讲完后再带着问题或目的去精读一本书,其效率确不可同日而语。认知心理学认为,自上而下式的信息加工模式能让人更快速地理解信息全貌,并高效率地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我们的拆书、听书稿,其实就是为了让读者没有负担地事先了解书本精华,于是就能在面对一本书时直接进入自上而下式的加工——甚至有时候我们已经帮助他们加工完毕了。我认为这也是书变课的魅力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24 作业:对由书变课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