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的复仇——读小说《舞会》有感

昨天,读了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小说《舞会》,感触很深。

东西方的文化似乎自古以来就大相径庭。在东方的卫道士们一贯延续着用表面的温情脉脉掩盖住底下卑劣肮脏的时候;西方早已开始用冷酷而残忍的笔触描写家庭的矛盾,人性的本质。恶得让人颤栗。

豆瓣有一个久负盛名的小组“父母皆祸害”,里面有许多对父母的控诉,包括殴打、辱骂、精神控制,甚至不乏亲手毁掉儿女前程只为让其回到自己身边,看得让人浑身冰凉。很多人在其中提到,不会结婚,不会生子。因自身的心理创伤未能痊愈,无法再撑起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重担。这令人想起如今大面积的不婚族和丁克族。在这其中,除经济原因与社会地位之外,又有多少是自儿童起即遭受心理创伤而至今无法痊愈的,不得而知了。只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在天朝,无论你受过多重的伤害,除了在网上抱怨一番外,剩下的,也只能是沉默了。国情决定一切。

一个法国的作家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同意阐述了这样现象。一个母亲年华老去时,看到年轻的女儿渐次长大,出落得花儿一般,便起一种奇特的嫉妒心理,觉得女儿夺走了自己曾经的美好青春,于是谩骂、侮辱接踵而至。如果说小时候对女儿的责骂是因贫穷而产生的愤怒发泄到了女儿的身上;那么女儿长大后,家境突然暴富,便成为另一种心理:即心理补偿机制。当一个人觉得曾经的自己受到侮辱、损害时,他会把曾经自己的遭遇加诸到他身边亲近的、同时比他更弱小的人身上,以此来获取心理平衡。因此在母亲眼中,女儿是卑微的、丑陋的、令人厌恶的。而女儿,则战战兢兢而痛苦地活着。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把这一现象用平静的笔触写了出来。在她笔下女儿的命运,也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了显著的不同。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便强调“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孝顺父母”、“听父母的话”。因此在中国父母的打压之下,许许多多的孩子,从小便自卑、懦弱、毫无主见。 因此,你看中国作家的作品(尤其是当代的一些大家们)总会觉得:生命如此卑贱、生命如此肮脏。人就那么毫无自尊地活着,绝望的找不到一丝美好。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不但写了这种现象,更写了女儿因此产生的不满和复仇。这个简单的复仇使得小说几乎以一种喜剧的方式结束,最终使得人物的命运走向光明。从某种意义上看,它是伟大的,因为它尊重了生命,尊重了哪怕只是一个孩子的尊严。

一个作家的伟大就在于:她赋予生命平等与尊重,她赋予每一个生命个体同等的阳光与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漂亮的复仇——读小说《舞会》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