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层领导,给下属布置的任务总是拖怎么办?

作为中层领导,给下属布置的任务总是拖怎么办?_第1张图片
科学管理原理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大意是给下属布置了三次任务,前两次下属执行滴快又好。可第三次,大家都没动静辣,发到工作群里没人敢吱个声。

其实呢,这种现象非常常见,几乎每个中层领导都有遇到过。

尤其是团队里有那种“刺头型”员工,消息不及时回复,干活各种借口,各种拖延。

前段时间我还遇到过这样的事。

上个月,我们的项目遭遇平台政策风险,产品必须紧急上线。

所有产品需要在deadline截止前,发布到平台上。

我召开小组会议制定应对方案,会上决定在两天之内完成产品上线,大家都点头同意了。

不过呢,到具体执行时,有一个“刺头”反对说,“这活肯定干不完,时间太短,即使干完了,质量也不行呀。”

我当机立断,单独把他叫到“小黑屋”里教育了一番。

千万别多想,不是以权压人,而是单独“一对一沟通”。

沟通的具体内容嘛,与我今天要说的这本书《科学管理原理》的路数一样。

我在这里就结合自身实战经验,加上这本书里的精华,一起分享给大家。

我们先来看看这本书里都说了啥。

介绍这本书《科学管理原理》前,先隆重的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泰勒,他是「 科学管理之父」。

作者泰勒开创了一个管理新时代。

消除了员工“磨洋工”的现象,极大地提升了工人的工作效率,而工人的薪资也涨了一倍。

看起来感觉没什么,你想想你的工资要提升一倍有多难?

讲管理的书籍,没有不提到泰勒这本《科学管理原理》的。(是真的)

我从书中提取三个重点,来破解员工拖延的迷局。

-“磨洋工”现象的根本原因
-科学管理法到底有什么用
-员工培训的重要性

1.“磨洋工”现象的根本原因

先来看看啥是“磨洋工”。

“磨洋工”就是刻意地少干一些活,远比自己能做的活少。说白了就是偷懒,有技巧的偷懒。

通常情况下,无非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能力问题。员工工作技能老旧,一直使用原有经验,很少更新升级,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员工工作成熟度低,没有掌握必备的工作技能,这是“被动磨洋工”。

第二,态度问题。有些人天生懒惰,好逸恶劳。不管你给多少薪资他都“懒塔塔”。他们纯天然的不想干活,刻意留在自己的舒适区。这就是“本性磨洋工”,对于这种人,你得有制度监督。

第三,制度问题。团队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干多干少一个样。干的越少,休息的越多。员工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就选择少干活。比如一个组里三个人,一个哥们巨能干,其他两个磨洋工。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巨能干的就扛不住了,凭啥我多干,他们少干,还拿一样的钱。他也会慢慢的受到感染,变得越来越磨。这就是制度造成的“故意磨洋工”。

2.科学管理法到底有什么用

在说科学管理法之前,咱们还是先了解一下没有使用科学管理法以前,大家都在用什么管理法,以此来做一个对比。

《科学管理原理》这本书里说道,早期的管理者通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来使工作效率最大化。

他们不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中,而只是让员工自己总结工作经验,自己迭代升级,自己处理问题。这样来看,早期的管理者也不干啥活,就是个打鸡血的,不停给员工洗脑。你要多干活,就能拿高工资。然鹅员工的能力有天花板,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提高自己的技能。

这就是一般管理法,我看这个一般管理法确实很一般。

因为,员工的工作技能没有统一的标准,都是通过一代一代口口相传。这样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同样一项工作,可能有几十种不同的方法。大家都觉得自己的好。

这时候泰勒就带着他的秒表华丽登场了。

为啥带着秒表,因为科学管理法是把每一个任务拆分成,一个一个小的工作单元,然后通过计时的方式,独立计算每一个部分的劳动时间。不断压缩每一个小任务的工作时间。

这确实很有效,因为他建立起一个科学的标准。

听到科学两个字,我们都知道,科学=理论+实践。

理论是一套标准,实践是按照理论行动,在反过来修正理论。

就拿种树来举例吧:种树的大致流程是这样滴:
1.挖坑
2.放树
3.填上
4.浇水
5.收工

这里的每一步都可以通过科学法,压缩最短工作时间。

拿挖坑来说,坑挖深了浪费力气吧?而挖浅了呢,一阵风就把树挂倒了,不是就白挖了。

所以,管理者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标准,传授给下属,并且手把手打样。

亲自挖坑,计算坑的最小深度。这样树栽上后风不会吹倒,也不会因为挖的太深影响生产效率。

这里最最最关键的就是:管理者要制定一套标准,以替代过去单凭经验干活的方法。

3.培训的重要性

有一个实验:

向测试者突然出示一些特定的东西,测试者认清后立刻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说看到鼠标、键盘、手机,就按下某个电子按钮。从看到物体到按下按钮已经被仪器记录下来。最后结果显示,每个人的“个人系数”有很大的差别。

有一些是视觉敏感型,一看到物体立马就能够认出,快速做出反应。有一些则比较迟钝,需要有个反应时间。

那读书来说,有一些人是直接阅读文字获取信息的效率高,而有些人则听说效率高。

那么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人系数”,加入培训机制就至关重要了。

当需要提升单个员工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时,如果这个员工完不成任务,就应该指派一名师傅去教他如何最好地完成工作,指导、帮助和鼓励他。

与此同时,也要观察分析,这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工人。

著名企业管理学教授沃伦·贝尼斯提出一个定理,叫贝尼斯定理: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培训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 “ 发动机 ”。

项目开始前,进行正式的培训,组织有效的培训活动。

项目开始后,要求员工记录工作日志、项目复盘总结,并鼓励团队内部定期分享;

运用科学管理法,对管理者来说是一项挑战。

管理者自己必须先熟悉任务,能够制定任务标准。

还需要挑选合适的员工,并进行培训教育,促使其成长。

与员工密切合作,确保一切事务都是按照管理者事先安排好的方法工作。

解决下属拖延任务的问题,其实就是解决能力、态度和制度的问题。

管理者可以给员工提供正式培训,制定工作流程帮助他们解决能力问题。

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员工的工作能力完全可以胜任,但是就是不想努力工作,这就是典型的态度问题。快速提拔或晋升,提高薪酬,缩短工作时间,优化工作环境与条件等。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你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管理,除了这种“特殊激励”之外,还要真心实意地关怀工人、真心为工人着想,与工人打成一片。这样来解决态度的问题。

最后总结一下:

《科学管理原理》主要介绍了,管理者要亲自去一线,制定工作规范,指导和培训员工,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这样就可以解决“磨洋工”的问题。

我们现在去看这本书的理论,好像非常简单易懂,真的没有什么惊艳的理论框架模型。但是放在100年以前,已经是管理界的大地震了。

在回到我开头和团队“刺头”一对一沟通的情景:

这种公开场合的质疑,多半带有很大的负面情绪。

首先,先拉到会议室,让他有个理性回归的过程。

其次,使用询问法,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判断是态度问题、能力问题还是制度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使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作为中层领导,给下属布置的任务总是拖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