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俗大雅,亦赏亦鉴

一一读马菁菁著《山山水水聊聊画画》【元明清卷】

大俗大雅,亦赏亦鉴_第1张图片
朱耷风格

此书插图很多,但印刷欠精细,不少画幅缩印过小,用于视觉欣赏勉为其难。但这本书自有看点,作为国粹中国画知识的普及读本,如果单讲信息量,仍可一读。

首先,可以把它读成三个朝代最重要画家的极简传记集、创作花絮集。我们知道,对艺术作品的欣赏,离不开对作家、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和创作过程的了解,中国画也不例外。

国学传统认为人品即艺品,欧洲艺术理论有“风格即人”之说,中西本来相通。清朝刘熙载云“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明代项穆说“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从这个视角读《画》,它涵盖元、明、清三朝,写到最著名画家(有的同时又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诗人、篆刻家)二十五人、画家群二个,内容横跨诗、书(法)、画、印、艺术理论,令人目不暇接。

马老师笔下,画家各具不俗个性,想必能给读者留下印象、勾起遐想。例如:倪瓒生活的洁癖、情操的脱俗、创作风格的“惜墨”。

唐寅的早慧、进京赶考“背运”、之后放浪形骸“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徐渭开创狂草体花鸟画——水墨大写意,却因8次科举落第彻底疯癫,“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搜尽名山打草稿”的石涛,被公认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创始人,他少用皴擦、首创细笔画风,马老师甚至认为:他的画理提出“感受说”,能够与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之父塞尚比肩。

大师们的江湖行迹、风流韵事引人入胜,然此书还有一个看点:叙事中夹杂许许多多古画鉴藏知识。国家统计署说我们中国人越来越有钱啦,投资国粹艺术品现在风头正劲。如果你想知道一些辨识古画真迹的ABC,这本书是个选择。马老师总结出一批要诀:

——宋画真迹用章,印文只有两个字,如果十多字必是赝品。

——纸本画在元代出现,声称两宋或之前的纸本画,作假率超过九成。

——题名倪瓒的山水作品,画中出现人物的必是伪造。

——明朝画家被假冒最多的是文征明。

——题名仇英的画作,如果字写得特别好就不是真迹。

……等等等等,可谓概括精炼、十分实用,这样的知识虽属零星碎语,但给鉴藏爱好者指明了观察分析的方法,由此扩展视野,就能知道更多。

大俗大雅,亦赏亦鉴_第2张图片
八大山人落款

朱耷的风格,被评论家称为“怪伟”,以前读过他的传记、画集,还临摹过他的书法。他出身皇家宗室,满清灭明后削发为僧避过追杀,遂把自己的豪放、郁闷狂泻在丹青笔墨。他在作品落款自号“八大山人”,狂草署写,字形有时酷似“哭之”、有时又更像“笑之”,抒发自己对朱家江山易主的愤懑和无奈,也算是一段有名典故。为此,马老师却授予朱耷“‘表情包’创始人”称号,有点使我莫名其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表达不见得会更好吧?

作为艺术国粹的普及读本,此书的语言可以尽量通俗,可是走得太远,就会变成庸俗、媚俗、低俗甚至恶俗。中国文人画的标配,是诗、书、画、印,能够营造出相当优雅的氛围。《画》有媚俗倾向,大量使用网聊词汇、流行语,“网红”、“吃瓜群众”、“小清新”、“小鲜肉”、“没有之一”、“点赞”、“标题党”、“脑洞大开”、“No.1”、“Made in China”、“big star”……不乏生硬做作,与内容不协调,某些词句甚至俗不可耐。

假如我还在中学教书,应不会向学生推荐此书。但再想想,本人的学生时代,有多少本书是遵循老师的推荐去用心阅读?最引发好奇心、最想读的书,又有多少本是老师认可的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俗大雅,亦赏亦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