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笔记第六天--战争的本质

在中国古代史上,外族入侵常年困扰着中原政权。这里的“外族”,主要是位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的社会形态。中原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本质上在于两者的生产方式不同。

中原文明属于农耕文化,主要的生产方式是种田。北方民族属于游

牧文化,主要的生产方式是畜牧。

农耕文化的优势是生产力高,单位土地生产的粮食多,人口密度

大,数量多。因为生产力高,所以精神文明也发达,对于礼仪、政治、文艺、宗教这方面下的功夫比较多。

游牧文化的优势主要在于军事。因为整日畜牧,游牧民族的骑兵战

斗力远高于农耕民族。

周王室的主要职责是调停诸侯之间的矛盾、组织各诸侯的力量对抗

外族入侵。作为家族大哥,齐桓公也是这么干的。他称霸以后,不光为

齐国牟利,还这边负责调停诸侯之间的矛盾,那边组织联军和外族战

斗,忙个不停。他也只有如此尽责,诸侯才甘愿听从他的调遣。

春秋战国的主题是战争,天下格局的变化主要由战争导致。这就给

人一种感觉,好像决定天下大势的是那些驰骋在战场上的武将和谋士。

这个想法是错的。

但是计谋其实不重要。

决定战争胜负的,绝大多数时候都不是军师的计谋、主帅的能力、

武将的英勇,而是国力关于这一点,最简单的例子还是三国。诸葛亮那么厉害,几乎跟谁打仗都能赢,那蜀汉为什么最后还是灭亡了?答案很简单,因为蜀汉的人口少、耕地少、财富少,和曹魏的国力根本不能相比,所以无论多么厉害的人带兵,最终的失败都是必然的。

秦赵两国之间的长平之战更是如此。

赵括是长平之战赵国一方的指挥官。关于长平之战,我们一开始最

容易关注的是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好像长平之战打败了,全是由于

赵括是个蠢货。其实,赵括本人并非毫无经验的指挥官,赵括那个时

代,也根本没有纸。

赵括在长平之战中虽然犯了指挥的错误,但赵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国力不够强盛。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的生死决战。战争一共持续了三年,打到最

后,两个国家都拼出了全部的家底。赵国倾全国之力,派出了所有能动

用的军队,秦国则在情急之下把一个郡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拉上前

线。最后,是赵国国力支撑不上了,才输掉了整场战争。

秦国的胜利不是偶然。秦国不是单单打败了赵国,而是打败了全天

下的诸侯。偶然不会让秦国一而再再而三地获胜,是因为秦国的国力远

远超过了其他诸侯国,才让它最终统一了天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笔记第六天--战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