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慢",让孩子从细节中提高学习质量

      在陪读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一些特点:有些知识点不是不会,但总是丢三落四。不是写错字,就是计算出错,要么有些知识点没有关注到,浮光掠影。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作业量大,孩子不得不提高速度。二是学习习惯不好,心不够细。三是抓不住知识点,不明白文中或是题中蕴藏着哪些知识点。               

    这些原因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一个"快"字。"快"是好事,"快"意味着熟练,但不能因为求快而忽略了质量,快必须建立在正确率的基础上。好比我们开车,有时候因为急事要开快点,但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行。为了开快而造成交通事故,那就适得其反了。         

    所以家长可以利用寒暑假专门制定单项训练计划,要求孩子把速度降下来。 寒暑假的作业量不大,时间充裕,是 纠正孩子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机,可以展开对书写整齐、答题规范、多角度捕捉知识点等各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一,写字要慢。孩子的字写得不好的主要表现为字迹潦草,歪歪扭扭,排列不整齐,大大小小不均匀 ,字距行距随意发挥特别是行距控制能力不够,写着写着就跑偏,容易写错字,一写错就涂改而且涂改方法不对,给人卷面不干净的印象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针对这些问题,可以按下列方法进行训练:1) 单字书写要规范,每一笔都要交待清楚,不能蒙混过关。  2)  遵循方格本——划线本——无线本的渐进过程。小学生注重格子字的训练,不要"出格",字字落在中间;初中生可以以划线本为主,字要落在线上,不要"出轨",沿下划线对齐,上方要稍空出一点空间,以作修改之用; 高中生要逐渐由划线本向无线本过渡,多用A4白纸训练,写的时候要“回头看” ,写几个字停一下,看看有没有写歪,倾斜度有多大,然后在之后的书写中注意调整。  3)涂改的建议。写错了怎么办?有些孩子直接就在错字上画几个圈圈,或是打一个叉叉, 这样做一是卷面不整洁,二是容易把邻近的字不小心也划掉。正确的做法是用涂改液轻轻涂掉,空在那里,或是先把字用长方形或正方形框起来,再用笔迹覆盖。错字的右侧要留半个字的距离,这样改卷老师就能看得一目了然了。

二,做题要慢。做题要怎么慢?首先是慢在读题审题上。许多孩子特别是小初中的孩子做错不是错在做题上,而且错在审题上。不理解题目的要求,或是曲解了题目的意思,答非所问,焉能不错?在专项训练中,最好能要求孩子一个题目读2-3遍,确定看懂题意再动笔,防止陷入出题人的坑道。其次做题的过程要慢。我一直是反对大量刷题的,一是时间成本太高,孩子没那么多时间去刷,二是同质化的题目太多,做多无益。还不如对做过的每道题深耕细作,所以我强调要慢做题,边做边检边记。在做题过程中,每进行下一步前回头检查上一步的正确性和运算的准确率,同时记住这个题型及运算方法。对于英语和语文,更是要在做题中学会记忆,做一个题会一类题,提高做题的附加值,避免单边刷题。

三,读书要慢。相信这一点很多人都有体会,只有精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的内容,领会文中的含义,这就是指慢读。字字必铢,刨根问底才能读出真学问。有些孩子读书只读个大意,标出章节段落,查出生字词就以为完事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以文言文来举个例子。在寒假里,老师给孩子们布置的作业里有一则《不龟手之药》,第一句: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吾树之成而实五石。”这一则标题文中已有提示,龟(jūn):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的意思。从字面上很多孩子可能都翻译得出,“魏王赠送葫芦的种子给我,我把它种成大树,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多数学生可能读到这里就基本完事了。但其中的隐藏的知识点有哪些呢?需要一个字一个字抠过去品读。1,“树”的名词动用。这里树用作动词,栽树的意思。2,“成”,成熟,而不是成功,成果的意思。文言文翻译要力求直译,直译不通才能会意译,所以咬字一定要力求准确。3,“实”,容积,体积。不是实在,果实,实际的意思。4,“石”,念作dàn,古代的计量单位,翻译时可以直接译出,带入文中。但既然是计量单位,那“石”到底是多少呢?有心的同学就会去发问,甚至去百度或查字典。原来,“石”是容积单位,主要用来计量粮食的体积,一石等于10斗,一斗等于10升。在汉代,从小到大有升、斗、石、钟等计量单位,分别是10进位制。同时它又是重量单位,在汉代,30市斤一“钧”(千钧一发),四钧为一石,也就是一石相当于120斤,这样既加深了对文中字句的理解,又延伸了课外知识,而这些知识的积累将对今后文言文的解读都将起到非常大的帮助。通过类似于这样的精读慢读,遇到疑问就查资料,找源头,你说读书的质量怎么能不高呢?

      “慢”和“快”不是矛盾的,先慢而后快,经过了稳打稳扎的“慢”,最终才能达到正确率高的“快”。快而不对,全部作废。毕竟我们的应试体系中,比的是谁的分最高,而不谁做得最快。

你可能感兴趣的:(坚持"三慢",让孩子从细节中提高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