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长期以来,我也一直有着如此的思想,认为学生积极发言,就是阳光,积极向上的,就是一个好学生;反之,沉默寡言,不积极发言的学生,消极内向,就被扣上了差生的标签。这样的思想伴我走过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也伴随我走过了从教的26个春夏秋冬,在我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生根发芽,成为了自己教育思想的一部分。

不发言的学生自然有不发言的道理:他可能正在思索当中,他可能感觉到自己思考的还不成熟,他可能感觉这个问题没有价值。只要他的思维在流动,他的思想参与到我们的教学,这个学生就值得肯定。

学生有沉默的原因,更有沉默的权利。澳大利亚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度,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你绝对不能要求学生“闭嘴”,同样,你也不能强迫学生开口——发言是权利,沉默也是权利。

初中的时候,有一个比我们小一届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沉默寡言,看起来有点呆头呆脑。但是下课之后,一问之下,什么都会什么都通,次次考试年级都是第一名。虽然他上课并不发言,但是他全神贯注的参与了老师的课堂活动,他的思维始终在高速的运转着,“沉默寡言”就是他的思维特质,就是他的学习习惯。

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有的是歌唱,有的是绘画,有的是精心培育一株植物,有的甚至是沉默:他在沉默中幻想思考幻想想、思考,所想所思凝为文字,其价值可能远远高于课堂上未经沉淀的只言片语。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要求整齐划一,始终用一个标准来判断我们的学生,严格的标准化、高度的形式化一点点的,抹杀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一步步的把创造性思维都要上在萌芽状态之中。那么标准化的背后,隐藏的又是什么呢?我认为他凸显的是我们整个民族教育的简单化,不喜欢想办法,不喜欢动脑筋,喜欢简单标准化下的教学活动。

从幼儿园的教育我们可以窥见一斑:幼儿园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舞蹈,音乐活动来启蒙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本来这是一个非常丰富复杂的教学活动,但是我们却是现在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家长让孩子入园,更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1+2等于几,汉语拼音“abcdefg”,都被堂而皇之的搬上了幼儿教育的舞台。纯粹的迎合家长的胃口,教育的功利化越来越严重,懂教育的老师们囿于招生的困惑,也只能是违心的从事有悖于教育规律的行为。

国人什么都喜欢给出一个标准答案,非常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树上有九只鸟,用枪打死一只,还有几只?答案并不唯一,学生也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但是我们非要定一个标准答案。有悖于标准答案的都是错的,这不能不说是国人的悲哀。

“一娘生九子,十人十个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允许差异的存在,因材施教,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才是教育的最好方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衍生不同的答案,出现不同的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